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台北同鄉會交流聯誼活動側記
撰稿 王微芳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台北市溫州同鄉會的21位溫籍鄉親應溫州市台辦及溫州市台聯會的邀請,在立夏之際跨越淺淺的海峽,踏上他們魂牽夢縈的故土,尋覓著兒時的記憶……。
2019年5月5日到9日,參訪團在溫州進行為期5天的交流聯誼活動,他們先後參觀永嘉甌窯小鎮、林坑古村、嶼北古村、永嘉書院,溫州市規劃展示中心、博物館、江心孤嶼,瑞安曹村鎮、玉海樓、利濟醫學堂、鼓詞館,以及世界溫州人家園和甌海三垟濕地公園、南懷瑾書院等,並與溫州市台聯會的副會長們、瑞安市台聯會進行座談交流。雖然時空阻隔,但台胞對家鄉故土的這份眷戀之情卻永遠不會被歲月的長河所沖淡。
筆者在此擷取他們此次參訪中的幾個感人故事,以饗讀者。
來溫參訪的台灣鄉親們在世界溫州人家園合影(葉青青攝)
鮐背老者 重返母校
年逾鮐背的台胞董兆熊老先生出生于1928年,祖籍瑞安,擔任參訪團的團長,也是團裏德高望重的最年長者。
5月8日下午,當參訪團一行來到瑞安玉海樓參訪時,老先生恍惚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他站在玉海樓所處的玉海街道道院前街,指著前方的一處建築說:“這個地方我很熟悉,我小時候讀書的地方離這裏很近。”經仔細詢問,原來董老先生11歲那年由其他小學轉到瑞安縣立城廂中心小學(現瑞安市實驗小學)就讀五年級,17歲去了台灣,退休前任臺北市政府交通局會計主任,期間再也沒有機會來拜訪母校。
陪同參訪的瑞安市台辦副主任池仁霞聞訊立即通過萬能的微信好友群予以打聽,原來瑞安市實驗小學成立於1902年,後幾經更名,所幸地址沒變,就位於離玉海樓很近的衙後街25號。董老先生獲悉可以重返母校欣喜若狂,池仁霞二話不說立刻陪同他前往瑞安市實驗小學。
不一會兒功夫,董老先生來到他闊別80年的母校,來看望年僅10來歲的大陸小校友們。當天下午,一幅感人肺腑的畫面在瑞安市實驗小學上演。
當董老先生剛下車,就看到校門口整齊地排列著該校禮儀隊的隊員們,他們在校長胡利盛的帶領下熱情地迎候這位老校友的到來,並給他敬獻上一束鮮豔欲滴的鮮花。當董老先生在校門口的浮雕上找到自己當年就讀時的學校名稱時彷彿重回童年時光,臉上洋溢著孩童一般的純真笑容。“這邊是教室,那邊是廚房,在這個大禮堂前我和一個同學打過架,後來我們還在台灣重逢了。”董兆熊望著浮雕回想年少時的點點滴滴。他循著校園追尋著童年的記憶,看到孫詒讓大師的銅像時,不禁肅然起敬,並說他們當年考試之前都要來瞻仰一下孫先生的像,希望在他的庇佑下能取得好成績。繼續沿著校園追根溯源,他驀然發現自己童年經常在底下奔跑嬉戲的一顆參天大樹,他興奮得喟然感歎:“這棵樹還在這裏呀!只是有些年歲,需要拿一根木棍支撐著咯…”“還有這口井,也是我們當年校園中的老物件呢!”。據瞭解,這棵樹已有130多年的樹齡,名叫重陽木,比學校的歷史還要久遠,已被瑞安市園林管理局列入古樹名木保護名錄。這口井的年齡比樹還要大,迄今還有活水在源源不斷地流淌著。
歲月滄桑,即便80年過去,校園有了巨大變化,老先生仍能對著校園內過去熟悉的老事物如數家珍,“現在的學校和我們以前讀書的時候完全不一樣了。”董老先生說,當時整個學校只有一兩百人,現在有一千多人,以前所有的公共設施建設非常簡陋,現在都很漂亮,教室、操場、大禮堂各方面變化很大。
在探訪母校的一路上,董老先生多次飽含淚水,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無不勾勒出他對童年的憧憬和嚮往。他表示自己現在年紀大了,特別想念家鄉,就希望能到以前學習生活過的地方多看看,尋找當年的足跡,非常感謝瑞安市台辦的領導不辭辛苦幫他達成這個夙願!
瑞安市實驗小學的禮儀隊員給董兆熊老先生敬獻鮮花(池仁霞攝)
董兆熊老先生瞻仰孫詒讓像(池仁霞攝)
董兆熊老先生看到自己當年在底下嬉戲的大樹驚喜不已(池仁霞攝)
董兆熊先生(中)與池仁霞副主任(右三)、胡利盛校長(左三)及小校友們合影。
祖先墨寶 赫然在列
“這是我第三世祖先孫希旦的墨寶呢!”5月7日上午,參訪團中的孫淼意外地發現自己祖先的遺物就赫然陳列在市博物館的櫥窗內,大感自豪和驕傲。
孫淼1977年出生于瑞安,爺爺是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前總幹事孫竺先生。孫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歷代科甲相繼、英才輩出。孫竺先生出生于1920年,先後畢業于員警大學,陸軍指揮參謀大學。歷任國民黨平陽縣警察局所長,陸軍軍部秘書、科長,師級上校主任,停役後,轉任縣政府簡任主任秘書。退休後,任台北市溫州同鄉會總幹事達10年,為促進溫州與台灣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積極貢獻。公餘常有作品發表於報刊。生平擅長書法,作品多次在海內外發表、展出,或見於風景名勝區,或為各國美術館所收藏。日本《每日新聞》曾大幅專欄介紹其書藝造詣精湛。作品及傳略曾刊載《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當代文藝家辭典》等。
孫竺先生愛國愛鄉,於1987年兩岸剛開通交流之際便回鄉探親,來探望自己的髮妻和兒女。孫淼上有三個姐姐,他是家裡唯一的兒子,而父親卻在他出生不久便英年早逝。爺爺孫竺先生便決定將年僅10歲的孫淼帶到台灣,以承歡膝下。幾經周折,孫淼終於在台灣落戶,他也在台灣就讀小學、中學和大學,現從事於土木建築工程。
孫竺先生不僅為溫台兩地的交流交往盡心竭力,也因此促成孫子的一段佳緣。在孫淼剛服完兵役的那年,他來到台北市溫州同鄉會幫忙打理一些事物,卻在當年榮膺獎學金的名單中發現溫州樂清籍的女孩黃依屏。從簡歷來看,女孩是位學霸,且與自己同齡,這不禁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他們由此締結下一段情緣,並在結婚後擁有了兩個可愛的寶寶。
當天上午,孫淼在步入市博物館的歷史展廳時,突然在一處名為“孫氏家藏”的櫥窗前驚喜地發現孫希旦當年高中探花時的試卷。只見整張試卷用端正的館閣體書寫,竟然沒有一處塗改,文章一氣呵成,足見其廣博的底蘊和論理的深刻。據悉,孫希旦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一甲探花,成為清朝溫州35位進士中唯一進入一甲的人,在當時聲名大震。授翰林院編修、武英殿分校官兼充國史三通館纂修官,曾參與《四庫全書》編纂。丁母憂間,主講溫州城內中山書院。平生學宗程朱,矜持名節。著有《求放心齋詩文集》和《禮記集解》等。特別是《禮記集解》,作為以義理為基礎的《禮記》詮釋代表作,受到晚近學者的推重,不斷重印,影響深廣。孫希旦是清代溫州籍人中最早獲得功名且地位最高者。他不僅博學多才,而且是一位”潔身不阿,清正廉明”的官員。
在認真看完孫希旦的試卷後,孫淼站在先祖的試卷前合影留念,並表示自己會常來家鄉看看,並將祖先的豐功偉績轉述給兩個在台灣長大的孩子聽。
孫希旦的探花試卷(王微芳攝)
本文作者與孫淼在他的家鄉瑞安合影(葉青青攝)
溫州美食 如數家珍
參訪團中的周笑峰先生祖籍鹿城,係電影導演退休,這是他第一次帶著太太隨同台北市溫州同鄉會來家鄉參訪。
雖然離開溫州多年,但他的溫州話依然說得很溜。他說因為從小在台灣時是聽著父母說家鄉話長大的,雖然父母過世後,很久沒有說溫州話,但回到家鄉還是應該多講講溫州話,以免生疏。
這次來溫,他終於見到自己從未謀面的三位表姐妹。他說自己平日在台灣與這幾位表姐妹是只聞其聲未謀其面,可以說是熟悉的陌生人,這次回溫,一定要跟她們見上一面。在抵達溫州的當晚,他便在市台聯會工作人員的協幫助下,聯絡到其中的一位表姐,翌日又聯絡到另外兩位表姐妹,他的心情久久難以平復,滿懷憧憬地期待著與她們見面的時刻能早日到來。
6日晚上,周笑峰先生住在溫州市區的表弟和表姐妹來看望周笑峰夫婦,並盛邀他們一定要在次日赴宴,為他們接風洗塵,聊聊家常,並問他喜歡吃什麼菜。周笑峰先生見此,便流利地用溫州土話報出“鰻鯗”、“醬油肉”、“魚餅”、“敲魚”等家鄉特色菜,並終於偕夫人一飽口福。他在品嘗這些平時耳熟能詳但又無緣吃到的家鄉美食時連連感歎:我時常聽爺爺提起且期盼了幾十年的溫州特色菜今天終於有緣得識廬山真面目並大快朵頤,真乃人生快事!他還一邊品嘗,一邊吩咐邊上的夫人:不要因為一樣食物太過美味而忽略了其他特色菜,切莫貪多而錯失其他的美食哦!邊上的親戚們見此都忍俊不禁。
7日下午,周笑峰偕夫人到藤橋山上找到爺爺、奶奶的墳墓。他們再也無法抑制壓抑已久的感情,跪倒在祖先的靈位前納頭便拜,任憑淚水無所忌憚地流淌……他們與親人抱頭痛哭,任憑思念和懷戀盡情宣洩。
周笑峰先生的夫人劉台林女士係電影評論家退休,她雖然不是溫州人,卻愛屋及烏,對溫州的風土人情心嚮往之,對與她家比鄰而居的溫籍台灣著名作家琦君尤為崇拜,是她的忠實粉絲。她對琦君的作品如數家珍,且對文中提到的溫州特色家鄉小吃深感興趣,這次也終於品嚐到琦君筆下的溫州甌柑、楊梅及久負盛名的瑞安李大同雙炊糕、香糕、麻巧和清明餅等土特產。
在參訪期間,台北老鄉們得以重溫家鄉的點點滴滴,他們儘量以家鄉土話來交流,儘管半生不熟,但卻飽含深情,獨具韻味。他們說,雖然離鄉這麼久,但對家鄉的思念和情感卻如陳年的酒,愈來愈烈,愈來愈濃,濃得再也化不開。因此,不管年紀多大,路途多遠,也一定要常回家看看。
是啊!台灣與大陸同根、同族、同脈、同源,他們在心靈上又何嘗能一日忘懷於故土的一事一物。“水果蔬菜是家鄉的好,雞魚鴨肉是家鄉的鮮。當然,風景是家鄉的美,月是故鄉明。”這夢,這渴望,是屬於許許多多去台人士的,也是屬於神州大地每一個中華兒女的!
周笑峰先生與夫人劉台林在世界溫州人家園合影留念(王微芳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