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至,楊梅紅
撰文:王微芳
“顆顆黑珠樹中藏, 此物只在五月有。 遊人過此嘗一顆,滿嘴酸甜不思歸。”端午節期間,正值溫州茶山楊梅豐收的時節,那一顆顆掛在枝頭的紫紅色楊梅伴隨著划龍舟的激情鼓點將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點綴得愈發紅火鬧熱。
溫州盛產楊梅,尤以茶山楊梅最負盛名。據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年)《溫州府志》載:”楊梅,泰順尤盛”,清光緒8年(1882年)《永嘉縣誌》載:”舊志土產楊梅,今出茶山者,味尤勝”。這麼算起來,溫州栽種楊梅的歷史至少已有500年之久。
茶山楊梅被譽為中國四大精品楊梅之一,它生長在溫州市甌海區茶山鎮,果大肉多核小,每顆重達13一15克,直徑在 3.20釐米左右,最大的有3.37釐米,果色紫黑而有光澤,果蒂淺綠色,柄長約1.5釐米,人稱”紅盤綠蒂”。
我們全家都很喜歡吃楊梅,自然不會錯過五月楊梅上市這個大好時機!剛上市的楊梅價格昂貴,父親也捨不得多買,只象徵性地挑選了一斤左右欣欣然拎回家,給我們大家嘗嘗鮮。據說楊梅自帶的酸味就是一種絕佳的消毒劑,細菌都無法沾染它的身子,因此一般無需沖洗,便可直接塞到嘴巴裡品嘗。但母親為了確保楊梅的乾淨無蟲,一般都會將鹽用開水化開,等水變涼後,再將楊梅放到鹽水裡浸泡半個時辰左右。我們這一幫貪嘴的小吃貨可等不了那麼久,拼命嚷嚷著要解解饞。為了儘快撫慰我們腸胃裡那蠢蠢欲動、吵鬧不休的饞蟲,母親便使出她的絕活,只見她將楊梅放到一個陶瓷大碗中,直接將一大勺鹽灑在楊梅上,然後將另一個略小一點的不銹鋼碗作蓋,蓋住楊梅不停地上下左右搖晃。不到五分鐘,便預示著大功告成,經過鹽巴洗禮的潔淨楊梅又得以“重見天日”。母親小心翼翼地將它們請出,擺放在瑩白無暇的白色陶瓷盤中,陶瓷那潔白瑩淨的亮光便會將它襯托得愈加紅紫晶瑩,猶如一顆顆閃光的變色寶石,特別清心悅目,不由得令人垂涎欲滴。我們四個姐弟手忙腳亂地各自抓了一個,忙不迭地送到嘴裡,只感覺略帶著鹹味的楊梅酸甜可人、沁人心脾,讓我們滿口生津、胃口大開,因而晚飯也多吃了一大碗。
嘗鮮的楊梅價格昂貴,但等到楊梅大量上市的時間,價格便攔腰一斬,不僅便宜了一半,個頭也比先前要大,且愈發的飽滿多汁。這時,父親便會“大出手”,毫不吝嗇地購入10來斤的楊梅。
楊梅嬌貴,不易保存,在炎熱的夏季,若放置在常溫下,它的生命週期甚至不超過一天。當日購買的楊梅若沒有吃完,翌日再去觀看它們,便會發現昨日還嬌豔欲滴的它們業已變得面目全非、慘不忍睹,不僅顯得無精打采,且全身變爛發臭,引得果蠅圍繞著它狂亂飛舞,讓我們頓時大倒胃口,避而遠之,只得忍痛將他們全然扔到垃圾桶裏。
父親購買的大量楊梅除了讓我們大快朵頤,美美地品嘗,大大地過一把吃貨的癮外,剩下的便會按照1斤楊梅配4到5斤白酒的比例,將楊梅和酒裝進玻璃容器中做成“楊梅酒”,密封保存。浸泡楊梅的酒,一般都選用糟燒或米燒的白酒。楊梅經製成“楊梅酒”後,它的生命週期便得以延長數百甚至數千倍,可以保存數年之久,同時還治癒了母親的頑疾。母親患有“胃寒”的毛病,導致她胃口不佳、畏寒肢冷、消化不良且經年不癒。父親不知從哪裡聽來這個偏方,說是“楊梅酒”可以治療“胃寒”,因而他便特意製作了這麼多“楊梅酒”,期盼著能將母親的這個老毛病驅逐出境、趕盡殺絕、徹底治癒呢!母親感受到父親的良苦用心,便非常聽話地每天飯後吃一兩顆用白酒浸泡過的楊梅。最終,這個困擾母親多年的老毛病居然也奇跡般地痊癒咯!父親因此非常欣慰和自豪,我們幾個子女也露出舒心的笑容。
當然,當天吃不了的楊梅也可以製作成“酸梅湯”。自從我和姐姐有一次到妹妹家,品嘗到她婆婆從冰箱裏端出來招待我們的酸梅湯之後,那冰涼舒爽、美味無比的“酸梅湯”便鐫刻在我的腦海裡,令我齒頰留香,久久難以忘懷。為一飽口福,我也嘗試著做“酸梅湯”。我的製作方法非常簡單,只需將楊梅清洗乾淨,備好冰糖、桂花。然後在鍋裡加入水,等水燒開,將楊梅和冰糖一起請進沸水裡並將火調成文火慢慢熬煮,待到冰糖全部融化。熬煮期間,若感覺水量不夠,也可以再多加點水進去,再繼續煮個30分鐘,便宣告著可以關火了。等到涼透,撒上黃澄澄、金燦燦且香氣四溢的桂花,就可以將它們裝入搪瓷大口杯內,放入冰箱冷藏。這樣,一杯綠色環保沒有任何添加劑的自製夏日冷飲便算製作完成咯!它也成為備受兒子青睞的絕佳消暑飲料,每次品嘗“酸梅湯”,兒子都會感到意猶未盡、回味無窮。看著他那仰脖牛飲、大呼過癮的饞樣,我也感到由衷的滿足和欣喜。
明朝名臣、內閣首輔徐階有《詠楊梅》詩雲:“折來鶴頂紅猶濕,剜破龍睛血未乾。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枝焉得到長安?”依徐階的說法,楊梅若生長在盛唐時期,大概連楊貴妃也會垂涎它的味道吧!看來我們的規格和待遇比楊貴妃還要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