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順深山裡的“大宅門”!在抗日時期曾是兵工廠
原創: 泰順3000年 2019年 10月25日
嚴山村在泰順縣仕陽鎮西北,風光秀美,人文薈萃。清末民初泰順才子周恩錡曾言:“嚴山峰巒環抱,兼饒冶鐵之利。雖文采稍遜,獨以富雄於一鄉。”因其雄富,才有董家大院這座集正屋、書塾、倉樓、土樓(防禦)、別業於一體的“大宅門”。
▲董家大院俯瞰圖(莊通/攝)
也因富在深山,很多精美的古建築得以完好保存,猶如一顆顆遺珠散落在溪畔山間。幾乎每一座建在半山坡的古民居,都築有一道古樸堅固的石牆,每一塊磚石都凝結著嚴山人的智慧,記錄著與自然抗爭的歷史。
石泉亭
曾是商客往來的要道
嚴山有石泉亭、仙池井、將軍尖、龍井、營盤等“八景”。站在村中朝西望,可見巍峨秀美的仙洞尖,傳說古時有一個年輕樵夫在山中巧遇仙人對弈,故而得名。明代泰順名士張慶暘有《遊仙山》詩:
縹緲疑從天際尋,置身高在碧雲岑
留仙信接飛霞遠,絕俗何須弱水深
金闕曉寒瓊笈秘,石壇秋靜玉簫沉
悠然坐嘯岩前竹,似有空霄鸞鶴吟
▲仙洞尖(莊通/攝)
句裡詞間描繪出一個仙雲繚繞的聖境,而仙洞尖下的嚴山,村名來歷也帶一點“仙氣”。傳說,村中水尾有兩座山夜間會粘合在一起,在泰順方言中“粘”與“嚴”諧音,“粘山”又被叫做“嚴山”。粘合的兩山圍成一灣碧湖,仙洞尖上的仙人常會下來泛舟。在今嚴山去往仕陽溪東村的古道邊,有一塊形如舫船的巨石,傳為仙人所留。
▲古道石船
其實,嚴山之名的由來有一個更靠譜的說法,就是嚴十三公最先在村中水尾開基建屋。嚴氏舊址北面五六十米處,兩水交匯,有一眼清泉從崖石間汩汩流出,路亭取名石泉亭。
▲石泉亭舊址
泉亭地方雖僻,但地處交通要道,往前是通往趙洋的古道,朝左上走通往三魁,往右下行通向仕陽溪東村;地方雖小,但以前這裡藥鋪、商店、飯店、旅店一應俱全,在十字路處建有供人避雨休憩的亭廊。
▲指路牌
▲石泉亭附近的古道
更奇的是,路邊有一個“泗州佛宮”,泗州佛這個神祗在泰順較少見,是帶有閩地色彩的信仰。這說明古時嚴山有福建人遷居於此,又或者常有閩商往來於石泉亭驛站,當時到福鼎桐山的挑運魚鹽等貨品的商客挑夫常往來於此。民間認為,在山道亭橋邊供奉泗州佛,能保佑路人旅途平安。
▲古道邊的“泗州佛宮”
嚴山《董氏宗譜》中載有一首《石泉亭》詩:
石泉亭宇是何年?行路往來客萬千
夏水冬湯誰做主,前人皆說四方賢
▲《董氏宗譜》中收錄《石泉亭》詩
曾幾何時,這裡迎送過多少南來北往客,他們在此歇腳,掬一口清爽的山泉,吃一碗熱騰的粉面,疲憊的身心暫時找到避風港灣。在炎熱的夏夜,有些挑夫會坐在亭廊邊的座椅上乘涼,或者乾脆躺在溪石上歇息。
▲石泉亭邊的小溪流
溪中巨石上鑿有一條水槽,這是把溪水導向岸邊的水碓,村民常在此舂米。有些溪石上有或圓或方的榫眼,這是跨水而建的商鋪留下的遺跡,可以想像,當年在這個狹小的地方,店鋪是何其的擁擠。
▲跨溪而建的商鋪留下的遺跡
在石泉亭後上方,以前是一家藥鋪,嚴山名中醫林學舜在此坐診。他的故居距此不遠,是泉亭附近保存較為完好的古民居,高聳的門樓匾額上寫著“秀挹石泉”四個大字,房屋挹取石泉的靈秀之氣。林家人安居於此,便有了陶淵明“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的美好心境,於是,在門樓內側匾額上題寫了三個烏亮的大字“愛吾廬”。
▲林氏故居
林學舜的兒子林啟源(字雲驤)是受到新思想薰陶的知識青年,曾參與籌建滬杭甬線白沙職工識字學校,他與泰順首位中共黨員林秉權是好友。據村民說,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林氏故居是泰順先進知識份子的活動場所,泉亭這個嚴山的交通驛站,也成了聯絡泰順有志青年的驛站。
▲林啟源被委任為學校籌備員
石泉亭曾是嚴山最熱鬧的地方,沿溪的店鋪每天最早開門,最晚熄燈。它因古道之興而興,也因古道之衰而衰,如今溪畔的古道人跡漸稀,荒草間的斷牆殘垣猶留著當日繁華的印記。
▲愛吾廬
董家大院正屋
父子三人合力打造三合大院
明清時期,林姓、高姓、宋姓、王姓等姓氏遷入嚴山,篳路藍縷,共同開發這片土地。古村代有人出,如明代高家出了幾位邑庠生,清代有因累建戰功而欽授千總銜的梁式聚。
▲嚴山村人文遺跡分佈圖
董姓來得稍晚些,清康熙年間,董應恒由泰順羅陽南門平溪遷居嚴山,經過四代生聚,到他曾孫董紹選(1765—1849)這代時,“丁阜財豐,門緒特隆”,開始在曲岩起建“董家大院”。
▲大院門樓
曲岩顧名思義,是其山體彎折如曲尺,大院依山勢而建。從石泉亭往西走上大路,再行一二百米,往右走上石階。階邊有一道石牆沿著山坡向上延伸,石塊堆砌平整,即便是轉彎處也是自然圓順。
▲轉彎處自然圓順的砌牆
轉過一個小彎,迎面就看見富麗堂皇的“大宅門”——董家大院。木制門樓前有一道照壁,這是不讓風氣直沖廳堂,同時為了保持“氣暢”,壁上開了兩扇漏花窗。兩窗之間寫著一個大而醒目的“福”字,真是福臨家門。
▲漏窗及中間的“福”字
從來時的路直走至屋簷下,可看到簷上塑著一頭活靈活現的獅子,這含有“擋來路之煞,保家宅吉祥”的寓意。
▲屋簷上的“獅子”
門樓兩側豎著兩對旗杆石,分別為例貢生董含章(董懋孝)、董朝章(董懋慈),他們是國學生董紹選(冊名振選)的兒子。董紹選建了中間五榴正房,剛開始他有些安分保守,只打算建一層平房,他的妻子暗中囑咐木匠按二層樓房的規格去設計。
▲董紹選建的正屋
從後來家業日益壯大來看,董紹選妻子的這個決定是有先見之明的。正房兩個柱礎留下了父子兩代人前赴後繼的印記,柱礎半邊光滑,半邊粗糙,光滑面內側房屋為董紹選所建,粗糙面的外側為董含章、董朝章後續建造,三幢樓房的屋簷走廊緊密的連接在一起。
▲柱礎粗糙面外側分別為董含章、董朝章建的屋子
董氏先祖有開拓精神,也有“得失不驚”的良好心態,董紹選的父親董士桂少年失怙,其父留下豐厚的金銀,而董士桂儲藏不善,很快遺產就化為烏有。但他泰然自若,振作精神,飲蘖茹荼,其掙下的家財比失去的遺產要多數百倍。
▲大院內景
在先輩的餘蔭下,董紹選繼續辛勤創業,他在兄弟中為人最良善,分到曲岩下一塊不被看好的爛泥田,卻無意間得到一處風水寶地。據說,有位風水先生從壽寧循著龍脈一直走,找到嚴山曲岩的山龍口,才發現吉地已被董家人所得。董紹選在此卜居,門庭又是另一番景象。
▲曲岩下的董家大院(莊通/攝)
如果把董家大院比作一個企業的話,那麼董紹選就是管控全局的董事長,在他身上有管理者的睿智和風範。他朴誠嚴正,克己愛人,且持家有道,飲食起居極為規律,有固定的作息時間。
▲大院裡的民俗活動(莊通/攝)
據說,他早飯後到村中巡視,鄰居要是來不及吃飯,就趕忙做出擦拭桌椅的樣子,以示用過餐。鄰人由最初的敬畏轉為自律,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鄰人尚且會受他影響,更別說他的子孫了。他又善於調動大家的生產積極性,每年冬天挨戶察視糧倉,對增產增收的村民和雇工予以嘉勉。
▲庭院
董紹選的兒子董含章也善於經營家業,繼續擴建屋宇,其弟董朝章從中輔助,經過兩代三人的努力,終於建成這座寬敞明亮的三合大院,董家大院現在是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院右屋後面還有一個精巧的“小四合院”,四面房屋圍成一個小天井,中有小橋流水,別有一番江南情調。
▲“小四合院”內的小橋流水
董紹選晚年在大院前種植榅木、紅木、楓樹若干株,他囑咐含章、朝章兩房共管這幾棵風水樹,永作護蔭。而董含章、董朝章也能體會父親的良苦用心,兩人和睦相處,合爨五十餘年。
▲門前的旗杆石
書塾
書林底下弦誦聲聲
從大院正屋出來往左走,繞過一個水池,迎面是一道青色山牆,牆體用“火牆薄”砌成,與前方的水池相得益彰,既美觀又防火。走至石門樓下,見臺階中間有一個方形榫眼,據某位資深遊客說,這裏以前插有一根木柱,起到“減速帶”的作用。
▲董氏書塾
為何要如此設置呢?原來這是董家書塾,孩童放學後,會急匆匆跑到外面草坪玩,在門前立柱,是為了讓孩童放慢腳步。
▲據說以前臺階這裏豎有柱子
董家書齋是董含章、董朝章兄弟所建,他們延請名師授課,抽出部分田產作為學田,以供給族中子弟讀書的燈油紙筆費。因家財日豐,書齋屋宇在某些細節方面比正屋要精緻。如貓拱背式山牆的側面塑有牡丹、竹子等花草,上書詩句:“平安竹報千年綠,富貴花開一品紅”“人得交遊是風月,天開圖畫即江山”。山牆融合詩書畫之美,詩中有“天開圖畫”的寬闊意境,也寄託著“富貴花開”的美好期望。
▲山牆側面的詩書畫
以前,書齋掛有孔子像,二樓正中央設有文昌帝君的神龕。今天在二樓左右的板壁上,還依稀可見蘭竹水墨畫,散發著淡淡的書香之氣。
▲壁上的水墨蘭竹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董家大院前後左右長有一排兩百年左右的蒼松,鬱鬱蔥蔥,掩映著書齋甚是好看。於是,曲岩底又多了一個動聽的名字——“書林底”,董家子弟在這美麗的書林底下的念誦詩文,弦歌不輟。
▲以前房屋四周長有百年蒼松
書林底不僅樹多、書多、還有人才多。董含章和董朝章的子孫都很有出息,含章次子董廷初(冊名國祥)是位武官,營守備銜,按《分疆錄》記載,董紹選和董含章都因董廷初被朝廷貤贈武德騎尉。董廷供是例貢生加同知銜,其父董朝章誥贈奉政大夫。
▲《分疆錄》記載董紹選、董含章貤贈武德騎尉
董含章的長子董廷雄是例貢生,其子女亦是人才濟濟,他的兒子董正憲、董正忱、董正稔皆是秀才,董正恬為都司銜,董正念為營守備銜。董廷雄與清末晉授榮祿大夫劉秉彝兩家聯姻,有一女嫁給其子兩淮鹽運司通判劉紹裘。每年董家族人舉辦祠堂飯時,從大院裏出來的秀才滿滿的一桌,亦是令人稱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