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七十七周年皆為“七”

金 輝

今年7月7日,是“七七事變”爆發七十七周年紀念日。1937年的這一天晚,北京盧溝橋槍炮聲驟起,將華北平原帶入了災難深重的歲月,也宣告了中國全民抗日序幕的拉開。

“七七事變”後,日軍鐵騎長驅直入,攻上海、占南京、掠徐州、進武漢,使大半個錦繡中國陷入山河破碎、生靈塗炭的悲慘境地。溫州也經歷了三次的淪陷,民眾慘遭蹂躪,生活極為苦難。最近,從中央檔案館陸續公佈的45名受審日本侵華戰犯的親筆供詞中,也可以獲得佐證。這些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暴行,已經永遠被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並成為了今天全世界反思法西斯主義的必修課。

今年的“七七事變”七十七周年紀念日,“七”字疊加,皆為“七”,分外醒目。令我想起了《說文解字》中的數字。

先從“七”字說起。甲骨文中有“”字,但這個“七”的造型像似我們今天看到的“十”字。這是因為,甲骨文是由一種鋒利的工具契刻而成的,因材料堅硬,所以字體筆劃較細,方筆居多。如果從晚期金文“七”字來看則有點像溫州農村收割麥子使用的鐮刀,形有點彎,近似“七”字了。

“七”為“切”(從刀,七聲)的本義,一橫代表全部;一橫加一豎,表示對全體進行切分。這是後來學者從甲骨文中辨識出來的。隨著“七”的“切分”本義消失,篆文只得加“刀”,另造“切”代替。這糾正了《說文》“七,陽之正也。”(即陰陽中陽的正數)之說。當然,今天我們不能責怪夫子許慎,他並沒有親眼見過早於他1500年前的甲骨文。我們後人也是在西元1899年後才知道發掘了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非常了不起,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考古的第三大發現(敦煌莫高窟、周口店北京猿人遺跡)之一。直接從土中發掘出來的甲骨文,可信程度高,對研究漢字的起源和發展,發現《說文解字》的疏失,解決青銅器銘文中懸而未決的問題,都有極大價值。“七”是“切”便可說明。

“七”還與“漆”相關。《康熙字典》:“漆” 通“七”。《集韻》:漆,本作桼(qī,音七),亦作柒。聽上輩人說,盛夏三伏天為割漆最佳季節,漆農用蚌殼割開漆樹皮,令漆液流入木桶中後,以油紙密封保存。這裏似乎記錄了“漆”字因用刀切割而得音,同時也多少保存了蠻荒時代的生產方式。

從遠古過來的“七”字,引申出有關片語甚多,如七夕,七律、七竅、七星、七情六欲,七零八落等等,非常豐富。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古文數字從它問世的第一天起就被鍍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就被賦予了雙重功能。每個慣用的數字都有特定的文化內涵。

郭沫若說:“數生於手,古文一二三四字作一二三亖,此手指之象形也。”古人用手指表示數目,可謂為數位的起源。但是在許慎看來,並不僅是這麼簡單的數字。他在《說文》裡說:“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如同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當時東漢的哲學觀,為“一”注入了人文情懷。

“二”,也同樣,除數字外,還有“有一而後有二,元氣初分。”的內涵。其實,遠古時“二”音為lì,與“麗”字同音。麗的繁體字為麗,形聲字,即鹿形,麗聲,因鹿喜成對,並駕。所以引申出“儷”字。《小爾雅·廣言》:“麗,兩也。”麗為兩頭可愛的鹿,古人造字真是絕妙無比。

“三”在古人眼中指天、地、人,音與人參的參字相同。如“驂,駕三馬也。”“參”字篆文上部由好像三日組成的“晶”字,之下是三撇,作聲符。《詩經·唐風·綢繆》:“綢繆束薪,三星在天。”三星:即參星。戶:門。參星照在門前,表示新婚之喜。

“亖”就是四個手指,使用了好久,後來發現這樣不怎麼樣,便借用同音的“四”字來使用。而“四”的本義,為鼻涕。便造出“泗”字,替代鼻涕的字義。記得文成縣城有條溪水叫泗溪,是不是當年就像是一條長長的鼻涕水而命名的?

由七說到一二三四,其實,一至十的數位,還可以說的,先打住,留待以後有機會再說吧。2014-7-9

 

台北市溫州同鄉會

www.micaze.com

www.gzzzn.com

www.antalyaci.com

www.tozum.com

pornofb.com

starpornx.com

izmir escort

escort eskişehir

lezbiyen porno

escort bayan

kaliteli takipçi satın al

instagram takipçi satın al

takipçi paneli

darıca kombi bakımı

darıca kombi bakımı

Darıca Kom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