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鹿城區概況
壹.自然地理
鹿城區地處浙江省東南部,是溫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鹿城始建于東晉太寧元年(西元323年),相傳築城時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名鹿城。鹿城自古商賈雲集,素有“東甌名鎮”之稱,南宋時期詩人楊蟠就有“一片繁華海上頭,從來喚作小杭州”的詩句。鹿城依山面江,城中有山有水,享有“江城如畫”的美譽。
鹿城區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光照足量,雨水充沛。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溫7.6℃,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7℃,全年平均氣溫18℃,極端氣溫最高41.3℃,最低-4.5℃。無霜期約280天,年降水量1100~2200毫米。溫和濕潤的氣候,十分適宜農作物生長。
鹿城區地處東南沿海,地形地貌多為平原、山地、丘陵、灘塗、島嶼等,颱風、暴雨、乾旱、高溫、雷擊、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時有發生。
華蓋山:遙望山形如華蓋,面積9.13公頃,海拔56.8米,位於鹿城區東面。
海壇山:俗稱上岸山,瀕臨甌江,南與華蓋山相望,海拔32.5米,面積6.57公頃。
積穀山:積穀山位於中山公園內,面積0.92公頃,海拔38.7米。
郭公山:郭公山位於鹿城區西北隅,原名西郭山。據傳東晉郭驥曾登臨此山察看地形,選址建城,改稱郭公山。面積7.5公頃,海拔17.2米。
松臺山:松臺山海拔39米,面積4.23公頃。山上蒼松林立,頂平如松。唐元和中建有淨光寶塔,又稱淨光山。
巽 山:巽山舊名宸暨山,海拔38.4米,面積1.35公頃,位於鹿城區東南隅。
翠微山:翠微山名擔水山,海拔57米,面積27.5公頃。以山色蒼翠幽微而得名。
西 山:西山一名甌浦山,又名金丹山,山巒起伏,層峰疊嶂,包括雪山,錦山,彌陀山,蓮花心,外營盤山,底營盤山,總面積225.9公頃,海拔173米。
楊府山:楊府山別名瞿嶼山,獨峙江濱。面積37公頃,海拔139.8米。
甌江從鹿城經過。
甌江:
甌江為浙江省第二大江,它位於浙江南部,古名慎江,曾名永嘉江、溫江。流域總的地勢是 西南高、東北低。甌江發源於慶元、龍泉兩縣市交界的百山祖鍋帽尖。西北流稱梅溪,至李家圩左納八都溪後稱龍泉溪,流經龍泉縣後左納大貴溪,進入緊水灘、石塘兩水庫,東北流經玉溪水庫,至大港頭,左納松陰溪後稱大溪。至四都左匯宣平溪,至黃渡左納小安溪,至古城左納好溪後,折東南流至青田縣船寮左納船寮溪,至湖邊右納小溪,之後始稱甌江。經青田至溫州市江心嶼,水分南北二江,楠溪江從左岸匯入,其下游江心有七都島分隔為兩支,至 龍灣匯合後東流,又有靈昆島分隔為兩汊,北汊經七里黃華、岐頭注入溫州灣,南汊經蘭田碼頭注入溫州灣,流域面積18100平方公里,河源至河口黃華岐頭全長384公里,落差1300米,平均坡降3.4‰。
甌江上中游幹支流均為山丘地區,河谷下切很深,兩岸地形陡峻,縱向底坡較大,使部分河段河床受到強烈沖刷,還導致部分河段河床抬高。除沿江有狹長小臺地外,還有龍泉、碧湖、麗水三片盆地。河床多險灘淺灘,下游溫州市以下河寬達1.2~2.4公里。自溫溪以下至河口段為感潮河段,甌江河口是中國強潮河口之一,潮汐性質為規則半日潮,河口內龍灣潮差平均為4.52米,最大曾達7.17米。流域內有耕地199萬畝,其中水田176萬畝,旱地23萬畝 ,居住人口469萬。
甌江流域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17.7℃,面臨東海,常遭颱風暴雨海潮襲擊,降雨強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1745.8毫米。流域西南部是浙江暴雨區之一,水旱災害嚴重。東部平原水網地帶地勢低窪,常遭洪澇漬害。甌江治理開發始於三國吳赤烏二年(西元239年),當時在好溪上游建古方塘,至今已有1760年歷史,但在新中國成立前流域內沒有一座庫容10萬立方米以上的水庫,防禦水旱災害的能力很低。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興修水利,現甌江流域已建成大小水庫288座,其中庫容1000萬立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水庫21座。水庫山塘塘河總蓄水能力22億立方米。還有堰壩1.7萬餘條,年引水量1.9億立方米。建排灌站6400多處,裝機5萬餘千瓦。建江堤海塘1100多公里,水閘236座。大量的水利設施灌溉和保護200多萬畝農田及溫州、麗水、雲和、龍泉、縉雲、青田等城鎮,效益顯著。
甌江年均徑流總量202.7億立方米(最大308.5億,最小92.8億),水力理論蘊藏量190萬千瓦,可開發裝機容量170萬千瓦,年發電量54億千瓦時,還有68.5萬千瓦的潮汐能資源,均未能很好開發利用。新中國成立前夕只有遂昌龍潭、雲和瓦窯兩座小水電站,裝機共72千瓦。新中國成立後,水力資源得到大力開發。在50年代後期建成一批小型水電站,60~70年代又建成一大批小型骨幹水電站,70年代以來貫徹小水電“自建、自用、自管”方針,小水電建設得到蓬勃發展。1983年12月地處甌江上中游的慶元、龍泉、雲和、景寧、武義、縉雲等縣被列入全國100個農村初級電氣化試點縣之中。農村電氣化大大促進了工農業的迅速發展。
(資料來源:溫州鹿城區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