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紀遊

金門紀遊

龔玉和

對於我這樣歲數的人來說,金門不僅僅是個地名,更是一個時代的座標。從小到大,無論是在學校、機關,或報刊上,不停地被灌輸:蔣匪幫盤踞在臺灣、金門馬祖,在地主、資產階級的殘酷壓迫下,人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兒時,捏緊小拳頭,矢志不移地說,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讓那裡的小朋友也能在党的領導下過上幸福生活。後來每有機會到廈門出差,總要到小山頭上用大大的望遠鏡窺探對岸:那個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金門。

暮色蒼茫中見到的只是一個煙水迷蒙的小島,別無所獲。

近年聽說開發了金門旅遊項目,有了衝動,想去尋訪一下這個昔日的神秘之地?其實,去趟金門並不難,只要在網上旅行社訂張票,將身份證、照片等發過去(加上三百元),轉眼間,辦妥了“金門一日遊”。

今年(2016年),從杭州坐動車出發,午後就到了廈門。

按旅行社指定路線,先到五緣灣出入境處辦了出境手續,隨即,手機上就來了導遊的短訊:“2016年6月28日上午7點在五福碼頭集合去金門。”

次日清晨趕到碼頭,導遊早已候著,給每位遊客發了張臨時“往來臺灣通行證”與船票,說道:“八點開船,先辦過境手續,把證件拿在手裡過境。”

又說:“到了對岸,有個人舉著旅行社和我(導遊)名字的牌子候在入境口,此人就是金門地陪。先下船者在那裡集合,人齊了,一起走。”

眾人排隊依次“過境”,手續繁複,類似於航空公司的“登機”。

好在人不多,片刻就在船上了。

等到開船,艙裡仍有空位,由廈門到金門碼頭僅須半小時。

這是一種全封閉輪渡(客人不能在甲板賞景),不過,可透過船窗見到大海(圖1)。渡輪駛出港口,茫茫大海驟然眼前,大家不由欣喜若狂。旁邊一位長者漠然地說:“海洋與空氣、陽光一樣平淡無奇,幹嘛激動!”

一個同行說:“在我們那邊見到的大海,濁浪滔滔,一片黃黑色。想一想,終於見到久違的‘蔚藍色海洋‘了,能不興奮嗎?”

話題打開了,老人說:“每次到大陸觀光,回程總在廈門乘船,先到金門,然後,再坐飛機到臺灣。”

聽了,也奇怪起來,打探道:“為啥不在廈門乘機直飛臺灣而要繞道金門?豈不怪哉?”

老人道:“你們不知道,大陸去臺灣的機票價錢貴,先坐船到金門,再轉飛臺灣,可節省許多。”眾人恍然大悟。

只半小時渡輪就接近金門碼頭,舉目外望,只見岸上有幢樓房,上書“金門歡迎你”(2)。周邊惟此屋顯眼,心想,金門不就與內地差不多嗎?

入關,橫幅打著一排字:“兩岸民族本一家,歡歡喜喜迎未來!”(3)。

果見有人舉著牌子立在出口處。

於是,大家撿個位子坐下,開始流覽起周邊事物,牆上懸掛著幾張當地景點的招貼畫(4);書架上擺著介紹民俗民情的小冊子,可隨意取閱(5)。

出了碼頭,小廣場上有幾輛旅遊巴士停著,醒目的是門上幾個字:“金門水頭商港旅客服務中心”(6)。

上了車,地陪開場白,說道:“我姓陳,叫小陳好了。大陸上多的是名山大川,金門是個小島,僅150平方公里。只是兩岸半個多世紀的對峙,金門被推到風口浪尖,長期列為禁區,駐紮著幾十萬大軍。各位向窗外看下就知道,多年來幾乎沒有實質建設。自從阿兵哥走後,路上見不到穿軍服的人。”

眾人向窗外張望,果見一路上叢林遍佈,人跡稀少,人工開發痕跡不多,似有幾分愴涼之感。此時,車子嘎然而止,遊客紛紛下車。

地陪介紹道:“這裡叫水頭聚落,‘水頭’就是緊靠碼頭之意。早年國共箭拔弩張,村前有碉堡,而今已改成金門酒廠的廣告柱了(7)。”

她指著附近一座古色古香的黑房子,說道:“村莊處於國共對立前沿,鄉村建設幾近停顧,由此,仍維繫了閩南古風。村人將供奉菩薩的寺院外牆塗紅色,而家族宗廟(祠堂)則漆成黑色(8)。

我們進村參觀,一眼望去,村落房屋式樣與閩南鄉村沒有差別,屋內仍有住家(9),不同之處在於保留了戰爭遺跡。有個突起物擋住去路,導遊說:“這是個暗堡,對岸隔天炮轟金門。於是村民自發挖了防空洞,家家連通。”

走近察看,雖說是個磚石水泥澆鑄的洞穴,其實,如果一個炸彈下來,就會粉身碎骨,能防什麼‘空’呢?(10)

接下來,又來到一座老式樓房前,稱得月樓,取自古諺“近水樓臺先得月”,雖說近水,得的“月”卻是連年不斷的炮彈。

地陪介紹道,上世紀初期,金門百姓生活艱難,許多人下南洋淘金。有個村民叫黃輝煌,在印尼賺了點錢,回鄉捐資辦學,造了這座房子。

讓人注目的是,樓旁有個塔式樓堡(11)。地陪說:“當年倭寇常來侵襲,塔樓堡壘就是用來防範倭寇的。2001年評為全國歷史建築百景之一。”

說著,又來到另一處老建築旁,她指著牆上的個個洞孔,說道:“對岸常將傳單用汽球空漂過來,到了金門上空會自動爆炸,落下傳單,也落下了彈片,在牆面留下了這些斑斑痕跡。”(12)

眾人聞訊,歎道,雖說只是個小村,幾幢老屋,幾堵磚牆,幾條村道,也能窺探到夾縫中生存之小民的愴楚與無奈!

接下來,大巴又將遊客帶到翟山坑道,昔日金門之軍事中樞(早廢棄)。

坑道下方寫著幾個字“金門國家公園”(13),後面擺放著幾艘登陸艇,旁有自行車旅遊指示牌(14)。

金門山體多由花崗石構成,堅固耐震,不易攻穿。

民國五十年(61)國軍在翟山下修築了軍用隧洞,人工穿鑿,費時五年,一鑿一斧,將山體鑿空。洞底有條暗河直通海上,用於島上補給。

穿過深邃的坑道,一直來到底部通海口。想一想,小小暗河竟然可容42艘小艇出入。望著岩石坑道,工程之宏偉,開鑿之艱辛,用心之良苦,一目了然(15)。

下一個節目,去莒光樓參觀,也是金門之旅的中心景觀。

在金門觀光,多處地方可見蔣先生引用的成語“毋忘在莒”。

遊客不知“莒”字涵義,金門人則一目了然,“莒”只是個地名(在山東),傳齊桓公小時在莒國避難,受盡屈辱。繼位後,常提醒自己勿忘在莒國受的苦。

老蔣用此典故激勵屬下完成統一大業。樓內陳列了當年保衛金門時,國軍官兵事蹟的文字與圖片,特別表彰了守軍司令胡鏈將軍(16)。

莒光樓處於山巔,可一覽金門風光,亦可遠眺大陸山河。

眾人登樓賞景,果見遠處對岸廈門高樓林立,此起彼落,無言中透出大陸的經濟之繁榮(17)。近處島上以綠色生態引人關注,大陸來的遊客多少有點自豪。

地陪說,金門原有島民八萬,自從阿兵哥來了後,原住民陸續遷到臺灣本島,剩下不足五萬。近年來兩岸關係解凍,已有不少人搬遷回來。

最後一個景點,經國紀念館。雖說名為“紀念館”,卻沒有比照別處場館蓋了奢華建築,僅用幾間林場原員工簡易宿舍改建。

想來,也是體現經國一生親民樸實之風。

館內有經國到訪金門時的圖片、實物,也有展示其一生傳奇經歷的影片。還有一個展現蔣先生當年辦公兼臥室的房間,置真人大小臘像於其中,維妙維肖(18)。看來布館者用意良苦,著重于經國主政台島的建設成就,以及晚年啟動民主進程的決心,令人印象至深!

走出場館,空地上存放著幾架退役戰機,遊客紛紛上前攝影留念(19)。

午後行程以購物居多。金門是個農業社會,土質適宜種植花生、高粱等作物,名產有三,曰:貢糖(花生糖)、高粱酒以及金門菜刀。

花生糖、高粱酒與金門農作物(花生、高粱)相關,就地取材,至於說菜刀原料則是大陸贈送的,當年對岸萬炮齊轟金門島,炮彈留下的副產品就是彈殼,金門人撿來製成菜刀。只是刀具屬管控品,帶不上飛機、輪船,否則,一定好銷。

我們去的首家商店出售的是“金門貢糖”(花生糖)。

貢糖,顧名思義,敬獻皇上的禮物,味道非同小可。

進店,店主不急於推銷,先讓顧客免費品嘗,買與不買,悉聽尊便。我拿起一塊,嘗了一下,就是內地出售的花生酥,不過,味道比江浙產的更純、更酥,口感更好,即使老年人也能大快朵頤。心想,老闆會做生意,品質勝人一籌。

雖說價格略貴(30元人民幣/盒),遊客依然紛紛掏錢購買(19)。

另一家店,出售的是“金門一條根”,看來此店專為大陸遊客特設。經理將客人引進一個特製房間,關起門來,神乎其神地介紹起服用一條根的妙處。

店內陳列了各種機關頒發的獎狀,佐證其品質的可靠性(20)。

最後一家是免稅店,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頭戲,不少人躍躍欲試,說道:“金廈二門,一水之隔,不過,兩地商品價格落差甚多。”只見遊客成包成捆地購買奶粉、麥片、高粱酒等,空手而來,滿載而歸。有二位女生(21)見我只看不買,便說:“可不可以過海關時相幫將化妝品、面膜什麼的拿過境?”

坦言之,金門旅遊尚屬“初級階段”,潛力不可估量!

金門應先瞄準內地市場,尤其是大陸中老年群體,區區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委實難於支撐龐大的陸客群,問題是需旅遊部門在宣介上動點腦筋。

對於我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兩岸當年的對臺戲可說歷歷在目,一邊“批林批孔”,大說“法家、儒家”之時,另一邊卻抬出中國文化與尊孔;一邊大張旗鼓批判資產階級精神污染,另一邊卻拋出鄧麗君的糜糜之音,其精采程度不亞於任何活報劇,卻是當時億萬國人的生活現實,留下的是等待史家的評說。

而今,冷戰堅冰已融化,作為意識形態爭奪最前哨之金門,乃是時代的產物,承載了兩岸幾代人的記憶,人文內涵足可列入世界“非遺”名錄。

如打造成功,全人類都有可供借鑒之處,甚或,成為全球知名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