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分享
臺灣青年徐崇安返鄉創業記
臺灣青年徐崇安返鄉創業記
徐崇安為本會樂清籍優秀青年, 請看他的創業路.
因為我們也是中國人,雖然因為多年前的一些因素轉置到臺灣,但是落葉歸根,秉持我祖父和我父親的願望,帶著我所學會的,不管知識或者一些專長,回到我的故鄉,然後把這些所學的東西再傳播下去,延續下去,回饋鄉親們。
今天的世界就是一個經濟活動的大舞臺,大家都可以登臺,扮演著某個角色,臺詞甚至劇碼並不雷同。世界正在融合成為一個經濟體,一幕幕新的商業狂歡正在上演。因此更多年輕人選擇更高的視野更廣闊的平臺。而徐崇安卻逆向而動,在美國念完國際貿易專業之後,重新回歸尋找血緣和鄉情,並且選擇了一條不需要掌聲的路。在爺爺生活過的地方,以開跆拳道館這種創業方式將根紮下去。
我個人覺得不管是從事運動項目,或者是以這個當作專業來經營的話或者是其他產業,也都是由小做大,因為萬丈高樓都是平地起,你沒有把根紮穩的話,你的樓也蓋得不實,所以我個人覺得什麼東西都是由小茁壯。這樣對任何的事業體系都是非常扎實地形成。
當一些人不屑於一些需要腳踏實地、需要汗水付出時,而蜂擁大資本高新技術領域,一開口便是天使資金、虛擬現實、雲計算時,忽略了許多基礎工作和深耕。因而,徐崇安選擇了回歸故鄉、堅守創業。今年6月15日,徐崇安創辦的忠誠跆拳道館開業。參加浙江臺灣周活動的臺灣樂清鄉親返鄉考察團一行在樂清市委常委、統戰部長趙明皓陪同下參加開業典禮,一起為徐崇安返鄉創業加油助力。
3月30日回來到現在,虹橋鎮和樂清市政府,兩個單位都是極力做一些活動 鼓勵我們臺灣的青年,返鄉創業,甚至有做一些優惠措施。所以我個人也很鼓勵,建議在臺灣的和我同年紀的或者年紀輕的,你要創業的話,都蠻鼓勵他們回到這邊。
徐崇安念書時曾在臺灣地區、美國等大賽中獲過獎,現為跆拳道九段高手、五段師範。他愛好劍道,在國際賽事中也獲過名次,現為全美國劍道聯盟(AUSKF) 三段劍士,他還選修過西點製作,並獲得了專業證書。
之所以回來投資跆拳道專案是因為跆拳道專案本身是我的專長,因為在整體大陸經濟的契機或者是喚起的時間點,有很多項目是可以著落的,像運動項目、農業項目到文化、教育項目這4大類,因為我個人專長是在跆拳道,偏運動項目,所以我從這個項目切入,當我的平臺搭建好之後等站穩了腳,再往其他的事業體 再慢慢去發展 。
臺灣青年徐崇安返鄉創業,樂清市相關部門也給予了支持,他表示,創業伊始,面臨著種種機遇與挑戰,他將勇敢地去迎接挑戰。他始終相信,溫州是適合創業的地方,他將一步一個腳印,走好返鄉發展之路。
創業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詞,意思是抓住機會、超越自我,而不只是停留在當地,重複著父輩和祖輩所做的事情。也可以說,創業就是要激勵自己前行,那是一種非常個人化的東西。多年的跆拳道學習體驗,或許給徐崇安的創業帶來一種屬於自己特點的解釋:首先要紮根,這個根,一是指產業業態的成功起步;二是指生命歷程中的根:我們來自哪里,又隨時回到哪里。這對當下年輕人的就業和創業而言,也是一種啟示。
原文取自http://mp.weixin.qq.com/s/JypJPQKhuHQpT4_fGlDdJQ
兩岸明月夜,中秋共團圓—臺北市溫州同鄉會中秋聯誼活動
兩岸明月夜,中秋共團圓—臺北市溫州同鄉會中秋聯誼活動
世新大學新聞系 鄭梓儀
10月1日,受臺北市溫州同鄉會邀請,我們溫陸會一行6人在臺北Yamistar音樂主題餐廳參加了中秋聯歡晚會,與同鄉會長輩度過了一個溫暖的團圓夜。
自古人生有四喜,其中一喜為他鄉遇故知。對於在他鄉求學的我們來說,這次的晚會就像是“他鄉遇故知”。下午四點半,晚會準時開始。臺北市溫州同鄉會下屬的新任江心會會長陳孟風首先致辭,他熱烈歡迎了我們的到來,並向各位會員表達了對溫州同鄉會的期許。晚會過程中,會員們帶來了臺灣制的月餅;自家做的特產——滷味;珍藏多年的黑啤、紅酒、白葡萄酒等等。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我們唱著歌,聊著天,玩著遊戲,分享彼此的喜悅。
江心會會員大部分都是祖籍溫州或出生於溫州,後遷台的溫州老鄉,雖然他們可能對溫州的印象非常模糊,但是每一個人都清楚自己是溫州人。其中的一位會員更自豪地說:“我的孩子,以後的後代,每一個都是溫州人”。會長也熱情地攬著我們的肩膀說:“不論你們在臺灣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們溫州同鄉會一定會幫忙解決,你們就是我們的鄉親。”溫州就像一個感情的橋樑,讓我們這些不同年齡層、不同生長環境的人彙聚在了一起。因為同是溫州人,我們默契地說著溫州話;因為同是溫州人,即使是第一次見面,也倍感親切。因為同是溫州人,我們歡聚一堂,共度中秋明月夜。
每逢佳節倍思親。不能與家人團聚的我們,在他鄉的土地上難免落寞。中秋對我們來說,漸漸變成了他人的團圓日。但是這次的中秋聯誼晚會,讓我們在他鄉找到了故鄉的氣息。血濃於水,溫州人的血脈代代相傳,不論到了何處,都能熊熊燃燒,經久不息。
歸家的途中,抬頭望天,高高懸空的明月不知何時變得更亮、更圓了。
蝤蛑軼事
蝤蛑軼事
□ 張永壩
昨晚,小兒子冒雨送來兩只三門蝤蛑,說是朋友送給的,一箱十二只要賣300餘元。秋風起,螃蟹肥。到了食蟹時節,河蟹、江蟹和蝤蛑身價培增了。
蝤蛑,是富有溫州特色的風味菜,上世紀六七年代,與跳魚、甲魚、湖鰻並稱“溫州四大名菜”,民間戲稱“橫行霸道”“上竄下跳”“龜頭龜腦”“滑裏滑塌”。於是,勾起了有關蝤蛑的件件軼事。
那是30多年前的往事,報社責編到辦公室來約稿,說話投機,不覺午後,食堂關門,就到小飯攤用膳。點了一道“酒扒軟殼蝤蛑”,雖然這是沙殼蝤蛑,因是野生的,味道還是好極了。於是想起嚴複《瘉壄堂詩集·人才》詩:“人才鸚鵡能言日,世事蝤蛑換殼時。如此風潮行未得,老夫掩淚看殘棋。”
蝤蛑幼時每隔兩周,時值大水潮時蛻一次殼,這樣才會不斷地長大。成蟹後,一年也不會蛻一次殼。蝤蛑蛻殼後很嬌嫩,容易受到天敵傷害,故要鑽洞蛻殼靜養幾天,待外殼硬後,方才出洞覓食。故而洞蛑特別壯,常常是雙個殼。龍灣區濱海居民,利用蝤蛑鑽洞蛻殼的習性,發明了“弶”蝤蛑法。他們在海堤邊的硬泥塗上,製造一排排假洞,專門引誘將要脫殼的蝤蛑前來居住。每當退潮後,就用一根頭部帶鐵鉤的長竹條,伸進假洞裏探究,發現洞內有蝤蛑時,把竹條抽出來,放在塗面上量一下距離,然後用長條形板耜挖泥打洞,取出洞中的蝤蛑。此外,還把一只只空的酒罈,橫臥在泥塗上,代替假洞,也能引誘蝤蛑入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曾在市東郊永強中學工作八年,兩次到海塗,一次捉小蟹七斤半,另一次捉蝤蛑七八十只。徒手在沙板塗上覓洞捉蝤蛑,別有風趣。
捕捉蝤蛑的方法很多,還有捕、捉、摸、釣等。樂清雁蕩鎮西門島嶴裏人,是用腳在硬泥塗上抝蝤蛑。他們慢慢地在塗面上遛達,眼晴骨溜溜地東張西望,看到一只蝤蛑洞時,就把一只腳伸進洞裏,儘量地用力向前抝。再拔出腳來,前進半米左右,又垂直踩下,循洞繼續向前抝。這樣,像西北地區打坎兒井似的,一直抝到腳踩到蝤蛑時為止。然後,用雙手取泥,把洞挖大,最後伸手進洞,輕易地取出洞中的蝤蛑。抝蝤蛑是重體力活,抝吃力了,就在軟泥塗面上尋找蝤蛑。落潮時,蝤蛑會爬到塗面上,尋找食物,發現有人走動或有危險時,如果附近沒有洞穴,就隨時隨地把身體埋進泥裏,只露出一對火柴梗似的小眼睛,不內行的人走到旁邊,也難以發現它。嶴裏人遠遠就會發現,一邊走一邊從腰際抽出幾根稻草,繞成一條草繩,然後輕易地捉起蝤蛑,把它縛個結實,放進蟹簍裏。這些塗面上的散兵游勇,都是不大壯的。
生活在海水裏的蝤蛑,可以用漁網、竹簾等工具捕捉。筆者小時候常在浦水裏徒手摸蝤蛑。混水中什麼也看不見,全憑感覺。當手摸到蝤蛑時,必須果斷快速地順勢將它按入淤泥中,方可捉住。如果稍為猶豫一下,蝤蛑就會用大螯鉗住你的手。人怕痛,手一抖,蝤蛑就在你手上留下兩只螯足後,飛快地逃之夭夭。
故鄉村小的一位教師發明了鉤蝤蛑。五十餘年前,原籍臺州的陳老師,與愛人孩子住在村裏。他從硬釣釣田蟹受到啟示,首創用長竹竿釣蝤蛑法。取兩根長竹竿,一根作釣竿,竿頭系上泥湫、跳魚等作釣餌。另一根竹竿頭部有網兜,用來撩蝤蛑。兩根竹竿離頭部一米多的地方,分別系有一根彩繩,作為標識。右手持釣竿,在潮水漲到的深水溪潭裏垂釣,不停地抖動,當感到蝤蛑食餌時,慢慢地提竹竿引其上水面,然後左手用長竿網兜快速地從下麵兜住蝤蛑撩起。
每到霜降時節,正是蝤蛑談情說愛、交配繁殖的時候。如果運氣好的話,會在海塗低潮區,發現一個圓溜溜的大水窟,如大浴盆那麼大,裏面有一對緊緊相抱、長臍插進圓臍裏的大蝤蛑。這對正在交配的蝤蛑,稱為“對蛑”,民間認為吃了對蛑十分滋補身子。但是,這種垂手可得的運氣實在不多,筆者總共只遇到二三次。
蝤蛑,有兩只碩大無比的大螯,是覓食禦敵的武器,一遇危險,就會高高地舉起,十分厲害,非常嚇人。因為蝤蛑難以捉拿,一般出售的蝤蛑都用繩子縛住雙螯。小販就用大股麻繩或編織繩縛蝤蛑,有的還要在繩中夾入大量的泥沙,一斤蝤蛑有半斤多泥繩。早年,龍灣區靈昆蝤蛑,雖然不用繩縛,但渾身粘滿了泥已,動彈不得,這個辦法真叫絕。這種蝤蛑身上的泥,粘得很牢,很難洗除。它不是自然沾上的,是人為地精心加工而成。在蝤蛑身上噴一些水,就撒一層碾細了的乾燥泥粉;再噴一次水,再撒上泥粉;背部噴水撒了泥粉後,翻過來腹部也要噴水撒泥粉,直到蝤蛑不會行動為止。大概泡制和洗除都太麻煩了,市場上早已不見這種粘泥的蝤蛑了。今年經過治理,市場上也不准出售粗繩捆挷的蝤蛑了。
蝤蛑,有兩種傳統捉法,一學就會。小蝤蛑先用大姆指從蟹的尾部方向按住背殼,分開食指與其他手指,同時從蟹尾伸入蟹腹下,便可輕易地捉住提起來。捉大蝤蛑要將大姆指與食指分開,成八字形,從蟹尾分別插入蝤蛑的扁平似槳的步足間隙,捏緊後,便可提起來。
蝤蛑,自古是著名的海鮮。宋方嶽《浣溪沙·趙閣學餉蝤蛑酒春螺》詞:“半殼含潮帶靨香。雙螯嚼雪迸臍黃。蘆花洲渚夜來霜。短棹秋江清到底,長頭春甕醉為鄉。風流不枉與詩嘗。”清郭鐘嶽《東甌百詠·蝤蛑》:“蝤蛑多肉真堪煮,田嬉纖螯未可持。勸學豈徒攻爾雅,莫教誤食當蟛蜞。”方鼎銳《溫州竹枝詞·蝤蛑》:“博物宜從爾雅舉,蟛蜞誤食也須防。江湖稻蟹雙蟼健,豔說蝤蛑滿殼黃。”
蝤蛑,烹調方法很多,風味各殊,可幹蒸,可紅燒,可生煎,可清燉。利用蝤蛑作主料製成的著名甌菜有:雙味蝤蜂、酒扒蝤蛑、芙蓉蝤蛑、生炒蝤蛑、幹蒸蝤蛑、排骨蝤蛑等。溫州已故的特一級廚師金次凡,在一次全國烹飪大賽中,曾以“雙味蝤蛑”等四只特色甌菜,榮登全國優秀廚師榜首。
靈岩飛渡
靈岩飛渡
□ 張永壩
靈岩飛渡,是中外罕見的民間技藝。它原是山民在懸崖削壁采藥的一種謀生手段,後演變成一項“高空表演藝術”,成為雁蕩山一道獨特的風景,因此被列入第三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浙江省委對臺工作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戴盟作《靈岩觀飛渡》詩贊道:“削壁高千仞,雙峰一線牽。降空猶落葉,橫渡似飛猿。鳥與雲俱逝,心隨人共懸。靈岩增一景,神技可遊天。”
絕技精彩紛呈表演極具觀賞性
雁蕩山古刹靈岩寺前,左有展旗峰,高260米;右有天柱峰,高266米,相距260米。兩峰拔地而起,直聳雲天,相互對峙,競相爭雄,氣勢巍峨,形成了宏偉的南天門。雁蕩山飛渡就在靈岩寺前兩峰之間的南天門表演。
靈岩飛渡分懸崖滑索(直渡)與淩空飛渡(橫渡)兩種。
在尖厲的哨子聲消失後,懸崖滑索開始表演了。只見一位身穿紅衣的男子,緣著從天柱峰頂垂下的一根繩索,沿著懸崖峭壁飛躍而下。他有節奏地擺動著雙腳,時而身貼絕壁,雙手模仿采藥的動作,好像在表演優美的懸空採茶舞;時而雙腳一蹬,縱身彈向空中,猶如紫燕穿雲,鷹擊長空;時而橫向在陡壁上行走自如,技勝猿猴;時而雙手離繩,直身急速墜下,勝似潛龍入海,驚險異常。表演者一邊飛墜而下,一邊還表演“足蹬天柱”“掌托天門”“倒掛蝙蝠”“仙子下凡”等優美動作。大約過了七八分鐘,在觀眾的一片歡呼聲中,表演者平安到達地面。這種模仿採摘石斛行為的表演,是靈岩飛渡表演的序幕。
接著,哨子聲又響起,淩空飛渡的精彩表演開始了。表演者站在天柱峰頂,沿著兩峰之間的兩條繩索,抖開雙腿,一個“雄鷹展翅”的優美矯健的動作,一下子躍出了幾米遠,把整個身子懸在高空中。接著,像玩單杠一樣連翻了八個筋斗。遊客紛紛仰首,手搭涼篷,極目遠望。這時,繩索細如遊絲,表演者好像只有一只螞蟻那麼大。在細小的繩索上,表演者如履平地,往來自如,體態輕盈,動作靈巧,或走或爬或跳,或立或坐或臥,時快時慢時停,有時還要翻幾個筋斗,表演一些驚險的雜技或滑稽的動作,令人膽顫心驚,歎為觀止。
你看,表演者一個“鷂子翻身”,穩穩端坐在繩子上,緩緩向前滑去,左右手交替在空中揮舞著,時而像“跨馬揚鞭”,時而像“手彈琵琶”。緊接著,表演者兩腳緊扣著繩子站著,忽然頭頂朝下倒栽下來,懸空倒掛,驚出觀眾一身冷汗。快到繩索中間時,表演者一揮手,一縷白煙飄起,接著傳來一陣“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名曰“禮炮迎賓”,歡迎旅客來遊雁蕩。鞭炮的彩色紙屑和表演者散出的紙花、綠葉,在空中紛紛揚揚,慢慢地向穀底飄落,活似一幅“天女散花”的風俗畫。
表演者在高空時,還要表演鳳凰展翅、雄鷹起飛、猴子撈月、仙子臨風、手揮琵琶、高空飛輪等高難度動作,顯得剛柔相濟,令人擊掌感歎不已。快到展旗峰頂時,表演者坐在繩索上稍作休息,猶如“猿猴望月”。接著,一個“紫燕穿雲”的漂亮動作,揚著小旗,滑稽而快速地飛上展旗峰頂,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緣繩渡澗的驚險表演。
飛渡溯源探秘采藥人生存絕技
靈岩飛渡,當地村民稱為“滑繩”,是由山民采草藥衍生而來,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雁蕩山民自古靠山吃山,有的墾地種莊稼種茶樹,有的打柴割草,挑到白溪街出賣,有的采挖中草藥為生。風景優美的雁蕩山上,早年盛產靈芝、龍麟草、何首烏、石龍珠等眾多中草藥。尤其清涼解毒的野生石斛,俗稱“吊蘭”,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被人們稱之為“仙草”。但是,一般山崖上的石斛,早被人採摘了。只有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石斛,數量多,品質又好,一般采藥人難以攀登採摘。在那艱苦的年代,迫於生存,有些大膽的青年采藥人,冒著生命危險,身系繩索,從懸崖上緣索而下,淩空在絕壁上尋採石斛。在漫長的歲月中,采藥人慢慢練就了一身飛簷走壁的絕技,而且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關於靈岩飛渡還流傳著一段“采藥治母病”的報恩故事呢。過去,當地有一位婦女得了一種怪病,遍訪良醫均未治癒。民間郎中說,只有生長在天柱峰峭壁上的“仙草”,根不入土,受天地靈氣,吸日月精華,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孝順的兒子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背著繩索爬上天柱峰頂,身系繩索,冒著生命危險從峰頂垂下,在懸崖削壁上采到了仙草,終於治好了母親的病。這位孝子就成了“靈岩飛渡第一人”。
1916年,樂清大荊人蔣叔南,看到來雁蕩山的遊客越來越多,就突發奇想,啟用當地采藥人進行飛渡表演,這樣既能讓遊客們欣賞到別處沒有的驚險刺激的演出,采藥人也能獲得更加穩定和豐厚的收入。於是,世界上最高的“空中舞臺”問世了。以後,“空中飛渡”表演受到歡迎,成為雁蕩山一個獨特的旅遊景觀而被傳承下來。遊客們遊雁蕩時,大多都會點名欣賞“空中飛渡”表演。
靈岩飛渡,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聞名遐邇。《旅行雜誌》1937年曾介紹了七十多歲的“飛人”任翼在天柱峰作垂直飛渡表演的情景:“老人忽兩手執繩,一縱躍,身懸虛空,疾行飛馳,緣索而進;忽兩手垂下,見其雙足駐索而上,盤絞而進,誠絕技也。計二分鐘之時間,而越百餘丈絕壁。旋下,神色自若。”1937年5月,現代著名作家蕭乾遊雁蕩後,作有12000餘字的《雁蕩行》。他在第二部分“永遠滾流著”中,描寫了靈岩寺及附近諸峰、小龍湫後,用2000多字記述了師徒三代採石斛的“縋繩”和“飛渡”表演。當時“縋繩”也是從天柱峰頂沿削壁而下。天柱與展旗兩峰之間的“飛渡”,表演了滑行、安臥、踹蹬、憩坐、吸煙、唱歌、散紙片、翻跟鬥、放爆竹、打鞭炮等,與現在的表演節目差不多。建國前,表演一次,價格是大洋20元至100元。
飛渡名列“三絕” 與飛瀑夜景齊名
新中國成立後,星岩飛渡絕技得到了繼承與發展。雖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因偶然發生繩斷墜人事故後曾一度暫停,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靈岩飛渡表演東山再起。下靈岩村以股份制形式重組了飛渡隊,採取了更加嚴密的安全措施,更新了設施。用鋼絲索代替了苧麻繩,表演者的身體通過坐樽綁在直徑25毫米粗的鋼絲索上面,非常保險。據年長的飛渡表演者介紹,飛渡表演最懼怕的是颳風下雨和打雷閃電。直渡最怕風雨,當表演時風雨驟至,從山頂岩壁沖刷下來的雨水,劈頭蓋臉地澆得人睜不開眼。大風使兩根繩子擰在一起,還不停地打轉,轉得人腦袋發暈,處於危險境地。橫渡比直渡安全,雖然不用擔心颳風下雨,但是很怕雷電。有一次,表演者剛剛表演完畢下了鋼索,一個響雷就擊中鋼索,暫態閃光迸發,煙火直冒,令人膽顫心驚。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飛渡隊裏的老表演者言傳身教,帶出了不少徒弟,使飛渡絕技得到繼續與發揚。他們先在150米高的西庵崗兩個山峰上牽繩,刻苦地進行訓練,逐漸培養出不少飛渡高手。目前,雁蕩山飛渡表演隊共有八人,隊長是萬成根,已有二十多年的表演史了。最年輕的是二十多歲的穀常平和穀常益兄弟倆。他們的父親穀明柱生前是老飛渡隊員,從事橫渡二十多年,將橫渡表演的技藝傳給了穀常益。穀常平原在賓館工作,2005年拜萬成根學習直渡技藝。他在師傅指導下,開始是從五六米高處練習滑繩,一年以後,逐漸掌握了從天柱峰直渡的要領。2008年初,穀常平從天柱峰滑下來時,稍一疏忽,一腳踩空,身體霎時失去了平衡,向崖壁撞去。就在緊急關頭,他下意識地用手擋了一下。手腕骨折了,次日腫得像饅頭,治療了一個月才痊癒。現在兄弟倆已成了飛渡隊新一輩的領軍人物。
2007年開始,靈岩飛渡更趨觀賞性和參與性。表演前,播放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主題曲《雁蕩謠》和著名的樂清民歌《對鳥》,以優美的歌曲烘托驚險的氣氛;表演期間,配以導遊解說和音響,使表演從無聲變成有聲,顯得更為惟妙惟肖。另外,增加“天男散花”“淩空繡球”等與遊客互動的節目,搶到繡球的遊客可獲得一份獎品,提高了遊客的參與性,增強了遊玩興趣。
靈岩飛渡與龍湫飛瀑、靈峰夜景齊名,並譽為“雁蕩三絕”,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節假日每天達一二萬人次。一位外國遊客觀看飛渡後感歎:“這是世界上最高的空中舞臺!”
靈岩飛渡隊除了在自己家鄉表演外,還曾到各地巡迴演出,河南焦作雲臺山、湖南張家界、江西龍虎山等風景區,都留下了他們勇敢的身影。
表演頗具挑戰安全措施很重要
高空飛渡,是一項極具技術性、危險性的表演專案,安全措施稍有疏忽,就會釀成繩斷人墜,粉身碎骨的悲劇。1958年7月,筆者正在雁蕩中學讀初中二年級,那時有一個省三級幹部會議在溫州召開。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集體到雁蕩山遊覽,要求當地山民表演“飛渡”給他們看。當時,下靈岩村村長侯興勉是一位飛渡表演者,願意義務為領導們表演。當他在高空表演翻筋斗時,突然麻繩斷了,侯興勉從高空摔下,雖被樹枝擋了一下,落地時還是血肉模糊,極為慘烈。他時年只有三十多歲。所以,曾經一度出現廢除飛渡表演的觀點。
筆者認為,靈岩飛渡是一項影響廣泛的獨特高空雜技表演,不能輕言廢棄。可以肯定的是,節目的安全係數要提高。表演者要從小經過雜技學校的專門培訓,能熟練掌握空中雜技的基本功。對節目要不斷創新、改進和完善。可以請雜技專家精心設計一套既優美又保險的高空繩索特技動作,設計一些精美的道具,提高表演的科技含金量和表演水準,使表演更具有雜技藝術性。為了安全,必須要採取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如可系上特殊的保險帶或特製的降落傘,以確保表演者的人身安全。另外,組織管理部門要給遊客們提供專門的望遠鏡,讓旅客能清晰地欣賞表演。總而言之,要讓這項傳統的高空飛渡表演成為雁蕩山特色旅遊的一個亮點。
溫青下午茶 溫馨你我他
溫青下午茶 溫馨你我他
七月十五日十來位溫州青年聚在本會味辛廳,喝喝日月潭紅茶吃吃點心,輕鬆的交流,放鬆之下年輕人是很能聊的、是最真誠的、是最開放的。好心情下聊到欲罷不能。
這是一次全新的嚐試,也是本會讓年輕人自己做自己的一次成功嚐試。他們欲罷不能還相約吃晚餐。
相互認識之下大家聊了許多心裡話。
像嬌小個子的洪愛珍居然為了愛旅遊,丟包同伴行李激她同闖南疆,還真是有夠大膽有大創意呢!
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歡樂語錄』:
洪愛珍(東吳會計系畢業),她說自己因為愛旅遊所以覓職時就想把工作和喜好結合,也果然如願即將到國際性的君悅飯店工作,她看起來就是個小女孩加上學的是會計,給人的第一想法是文文靜靜的乖寶寶,第一眼看到了和想法也吻合,但談到她第一次自助旅遊就不一樣嘍!口氣活潑、活力四射、想法古靈精怪創意頻現。
她說:我那時在廣州交換實習,有一段假期我想去旅行,和我的伙伴想來想去搞不定,我就想,唉!既然都是陌生的地方,要去就去最遠的,選新疆的烏魯木齊好了,就上網辦好了一切。啟程那天我們照常識在開車前到了火車站,我才發現我小看大陸了,車站之大、人之多,按照排隊我們肯定趕不上火車,怎麼辦呢?
我看排隊的柵欄不是很高就想跨過去插隊好了,但同伴還在「矜持」,我就把我倆的行李都丟了過去,這樣同伴就只好跟著我跨過柵欄去追車去了。要去就去最遠的,為了追火車能放下身段,哇!這個看起來還是個小女孩的她還真不是普通的有創意有AQ(逆境商數)喔!好,我們溫州人就真不是說說的啦!
等等,故事沒完,當愛珍說到把同伴的行李扔過柵欄時,是誰低低的說了句:『那你就和她的行李一起去烏魯木齊囉!』,晴天霹靂!!是誰??這句話根本就是小說裡的夢幻句子啊!是她,是黃郁涵,果真另類的德國醫學博士,今天來聊天的個個可都是『不同凡響』啊!
曾煥澤(台大工工所博二)多交流,大家有活動互通有無,共享歡樂與成果,鄭祥麟大哥的文創新書發表會請通知我,我會撂人去參加。我以後辦活動會邀大家來參加,各位有活動也可以邀我們來同樂。
陳 崇(清大動機所碩班) 畢業了即將去蘇州工作,歡迎大夥去找他。他說台北清大是歐美體系教學,真的可學到些不一樣的。
谷起鵬(交大網工所碩班)來台灣四年了,我開車還是在台灣學的,駕照也是拿台灣的,省了不少錢和學習方便。兩地沒啥區別,我想幫忙發展家族的事業。
陳一川(輔大金融系大二)我的名字就是個故事,那時我爸一人在四川,我出生了我爺爺說紀念爸一人在四川,所以……,很棒的開場白,一川真的很會做個人的品牌行銷喔!他還關注大數據、線上借貸等在台灣還是未來產業的可能性。
黃郁涵(德國GIESSEN大學醫學博士目前在佳正國際公司任臨床試驗員),我當初出去留學是美德兩邊都可選,我覺得美國好像較多人選較不具稀有性,我就選了德國。德國果然有條不紊哈哈。我的醫學博士是不看診的,目前做藥物臨床實驗,新藥的研發真像跑馬拉松,又長又久。德國的學歷和經歷是相連結的,也可以說很多是在邊實做邊學的。
王漢雍(台大昆蟲系大四)我想延畢去做交換學生多看一些,另外我對歌劇有興趣目前也在參與劇團演出,人生目標可能打掉重練喔!我有種菜養蟲的經驗,教授還會看同學們誰的菜被蟲吃掉的最少。
陳 彣(台師大英語系)我學的是『古典英語』,也就是古英語吧!古英語有「古典」的韻味?就像我們中文中的文言文吧!和我的外型很像比較斯文,看起來就乖乖的,其實我很愛唱歌,也許會和王學長一樣走上舞台呢!我的名字是單名,單名在台灣不多見,爸爸也是單名叫陳平,這是有意的,爸爸說溫州平陽老家兄弟都有按字排輩的,爺爺當年支身離開家鄉,無法知道排到什麼字輩了,就空了下來,爸爸對我也如法炮製,所以都留這中間的字等著補上認祖歸宗,而且聽說最近有好消息了。
韓 婷(淡江大學經濟系)我今年才畢業,正要到富邦銀行工作,我大四去浙江大學做過交換學生,他們對我們真的太好了,我還去北京建設銀行實習過,覺得兩邊制度不一樣,大陸的網路等電子商務真的比我們進步很多,也許是因為他們都是先做了再來摸索中修改法令規則。我們則是凡事一定要法條完備了才開始,可能這樣才就計畫趕不上變化了。
江鎮永(中原大學機械系)從小和爸爸一起跑馬拉松,因為陳崇大哥也是中原畢業的,所以對中原較不陌生,跟我就較剛好可以多談談聊聊,陳大哥說前時間去北京大學摩擦所學習了三、四個月,回來口試完,順利畢業後,就要去蘇州斯萊克創業公司工作,所以這段時間過得特別快,特別忙碌,感覺時間不夠,也特別的珍惜。我想要和陳崇大哥多學學,除了學業和工作也希望多學習其他各方面的。
江鎮廷(才從木柵高工畢業正在等學測分發)是今天最年輕的一位,簡單大方的介紹了自己,他說聽聽哥哥姐姐們的人生歷練很好,就像谷起鵬大哥很開朗地分享電子商務支付的情形給我們看,他也說有了電商支付系統一百元人民幣都不好用完,因為用手機支付寶,可以解決所有支付問題,他並馬上用手機顯示給我們看,如何在群組裡就可以分配帳款,並用手機選擇同意與否來付款的介面。
谷大哥還說念研究所是沒有暑假的,都要在實驗室工作,所以沒有放假回家,目前做定義網路讓網路自動化控制,謙虛的說剛起步學,要學習得還很多。
黃勇勝(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碩士),目前任職磊山保經業務經理,他住台南答應要趕來,但是臨時路上有狀況,一直趕一直趕還是來不及,大家為他遙遠的旅途辛勞所感,還特地留下一張為他按讚的大合照,期待下次再相見。
戴偉潔(台大中文所)報了名臨時有事不能來,我們也一樣感謝他,也期待下次再相見。
鄭祥麟(鑫河國際品牌形象策劃公司總經理),鄭大哥是今天最早到的,帥又有型,全身都是創意,和同學們分享了許多做創意、做品牌、做事業,和多年來大陸大疆南北跑的工作心得,還帶了產品分享。我們期待他的專題演講、期待他的新書上市。
蔡德暐(諮商心理師,目前任職中華科技大學輔導室),我還在唸書的時候,來同鄉會也都是跟著爸爸來領個獎學金就回去了,很少互動,四年前有機會回溫州去了一趟,才發現,哇!原來我有這麼多親戚!好像人脈一下增強了許多,現在工作中學習才覺得人脈是要互動才會活絡,很高興和各位相識,記得保持互動,尤其在心情困擾的時候別忘了找我。
薛光陽(輝瑞製藥資深副總),人資專家,本會常務理事,他的資歷秀出來二十幾項,真是博學多能,更是讀書時期就領本會獎學金的優秀青年,他準備了完整的投影資料,帶了一肚子的專業知識、滿腔的熱情要把好的就業求職密技傳給大家,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看到大家聊的開心也能欣然接受,一點都不介意沒留時間給他,我們要再三謝謝他,並要求他再辦一次座談把好東西分享給大家。
還要感謝陳平爸爸,和江家兄弟的媽媽王隆珍,江媽媽也是本會監事,他們兩位的熱情,還謙稱自己是學習的,希望能有收穫。最辛苦的是這次「著急人」召集人本會葉青青秘書,她全力張羅不停的邀大家來參加還備了點心。對了!還要謝謝提供精美餐具和茶點的戴慧玲理事,及理事長與副理事長的支持首肯。
回家的感覺真好
回家的感覺真好
一○四年鄉親返鄉團紀實
葉青青
回家的感覺真好!這是本會一○四年鄉親返鄉團邢團長愛菊在溫州市台聯會歡迎晚宴時發自內心說出來的一番話。是的,回家的感覺真好,兩岸雖然分隔六十多年,但血脈親情是永遠切不斷的,溫州是我們永遠的故鄉。今天,我們帶著滿滿的行囊回來了,回到熟悉的故里,吃到家鄉特有的楊梅、魚餅、野生小黃魚、娃娃魚、鳳尾魚、蝤蛑、江蟹、九節蝦、牛角、素麵、粉干……等等數不盡的溫州美食,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美好,令人感動。看到今日的溫州繁華進步,溫州是我們的驕傲,我們以身為溫州人為榮。
在籌辦這次鄉親返鄉團活動時,陳理事長繼樞先生特別選在端午節後舉辦,最主要就是為了一嚐溫州楊梅的好滋味。溫州產的楊梅又大又甜又多汁,台灣沒有這麼大的楊梅,這是溫州的特產之一。我們從下飛機開始到最後上飛機前,每個地方的台辦在餐桌上必定準備一盤又一盤的當地楊梅讓大家品嚐家鄉特產,謝謝各單位台辦精心的安排,一次滿足大家的期待。邢團長愛菊更貼心的想到陳理事長繼樞因身體尚未復原無法成行,為彌補陳理事長不能同行的遺憾,特別商請瑞安市台辦陳宗成主任準備一盒泡了酒的楊梅帶回來專程送給陳理事長品嚐,以彌補陳理事長思鄉之情。
茶山、高樓、東魁楊梅一樣好吃
團員天天享用各地美味
在下飛機前往溫州市區時,張健副處長在車上除向團員介紹沿路地標外,還特別為大家介紹溫州楊梅出產在三個地方–甌海茶山楊梅,瑞安高樓楊梅,泰順文成東魁楊梅,三個地方產的楊梅雖各有千秋,但都一樣好吃,難分軒輊。
第二天文成縣台辦劉軍主任還特地提了兩大籃的楊梅讓團員們在車上享用,每個人都吃的津津有味,大呼過癮,謝謝劉軍主任。陳偉中處長還為團員詳細介紹溫州楊梅的品種,和各中的區別和奧妙,說得深入而詳盡真是楊梅達人,更是對鄉親的愛心滿百。
感謝溫市府團隊精心安排
景點都是各縣市重點景區
這次的鄉親返鄉參訪行程較以往不同,所安排的景點都是各縣市重點景區,感謝溫州市府團隊精心的規劃與安排,每到一處在在都令團員們驚艷,溫州市、文成、瑞安、永嘉、樂清、鹿城、龍灣的好山好水,美景如詩如畫,令人流連忘返。尤其陳偉中處長及仇寶鈺主任科員體貼團員們連日來走訪行程的辛勞,經上報蘇愛萍主任、張振宇副主任、張健副處長等人同意,特別將雁蕩山的景點調整為至靈峰欣賞雁蕩山夜景,在夜暮低垂中,欣賞雁蕩山的美,如癡如醉,給人無限的遐想空間,在此要特別感謝市台辦蘇愛萍主任、張振宇副主任、張健副處長以及陳偉中處長、仇寶鈺主任科員的貼心安排,帶給我們最完美的旅程。
本次團員當中高齡八十八歲的曹偉鄉長特別帶著公子曹國強先生及孫子曹睿楷先生參加本次返鄉活動,曹伯伯年年參加鄉親團活動,這次由兒孫陪同更顯難能可貴。曹伯伯此行最主要目的也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帶後代子孫回去見見親人,希望日後下代子孫能多聯繫,讓親情得以延續不斷。曹伯伯的立意非常好,我們亦有同感,看見長輩日漸凋零,後代子孫想去看看祖先的故鄉,卻苦無門路,致生遺憾的比比皆是。為免類似事件一再發生,身為溫州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子子孫孫們,如果至今都還沒去過家鄉溫州的,有機會一定要陪同長輩回去溫州一趟,聽聽長輩訴說家鄉的點點滴滴,見見家鄉的親人,聽聽溫州話,看看溫州的風土民情,要把這條線緊緊的串連起來,傳承下去是我們最終的期盼。
第一天下午搭乘華信航空從台北出發平安飛抵溫州,一下飛機便看見溫州市台辦張振宇副主任、陳偉中處長、張健副處長等人早已在機場大廳迎接,倍感親切,溫州市台辦與本會來往密切,抵達溫州第一眼看見張副主任親切的笑容,有種回到家看見親人般的喜悅,謝謝三位撥冗前來接機。隨即趨車前往八天行程中的第一站溫州市天一角餐廳,由溫州市委統戰部許若真常務副部長主持接風晚宴,天一角餐廳在溫州是很有名的,來到溫州只要上天一角餐廳,您想吃的溫州美食一應俱全,在這裡全部都可享用的到。宴席中只見餐桌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溫州特色小吃,一下飛機就能一口氣吃到這麼多道日思夜想的家鄉味,實在是太棒了,回家的感覺真好,非常感謝許副部長體貼用心的安排。
本會在與溫州市台辦張健副處長聯絡規劃參訪行程時,得知文成今日交通路況已較過去方便許多,當天即可來回飯店,因此特別商請溫州市台辦增加安排參訪文成縣著名景點,市台辦也積極著手規劃安排在第二天參訪文成縣。第二天上午即安排參訪文成縣天聖山安福寺,由該院釋慶振師父接待,為團員詳細介紹安福寺建寺的歷史及現在增建工程,寺內除保留傳統中國特色,並引進現代化高科技設備,與台灣中台禪寺對接交流,成功做好兩岸交流工作。中午由文成縣台辦於仙人居生態農莊設宴,文成台辦劉軍主任與邢團長愛菊早已熟識,邢團長父親邢弼公先生是文成名人,對地方貢獻良多,此次拜訪文成就像回到老家一樣親切,邢團長的妺妺亦前來相會一同話家常。餐桌上有一道菜叫牛頭,只見盤中一隻牛角矗立,牛肉肉質味美鮮嫩,一頭牛只有兩隻角,由此可見是一道多麼珍貴的名菜,謝謝劉軍主任。
邢愛菊『回家的感覺真好』演說
博得嘉賓滿堂喝采
下午遊覽文成百丈漈,百丈漈位於浙江省文成縣境內的瀑布群,處洞宮山脈,周圍是海拔八百米的高山平原,為明朝開國元勳劉基的故里。百丈漈為“V”形深壑巨澗,澗長一二○○米,落差達三五三米,形成三折瀑布,俗稱頭漈、二漈、三漈,自古有『一漈百丈高、絕壁插雲天;二漈百丈深、龍女梳妝檯;三漈百丈寬、女媧撒亂石』之說。百丈一漈高二○七米,譽稱天下第一瀑;二漈高六十八米,分上下二折,中有一條岩廊,如腰帶一般纏在黑黑的峭壁上。三漈高為十二米,漈口寬達八十餘米,猶如長紗白練,橫穿在六里秀穀之中。當天因考量長者腳力情況,僅走訪百丈二、三漈,一漈留待下次再來。
晚上返回酒店參加溫州市台聯會舉辦之歡迎晚宴,由白榮發會長主持,白會長除表歡迎之意外,希望台灣目前還在的第一代能帶著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的子子孫孫回到家鄉,告訴子孫我們的祖先來自溫州,把世世代代的溫州精神傳承給後輩子孫。邢團長發表一席『回家的感覺真好』演說,博得在座嘉賓滿堂喝采,賓主盡歡。李宗光鄉長媳婦王彩華女士適巧人在溫州,特地前來與大家一同見面歡聚。
以孝為本勤修家譜
使活字印刷術技藝傳承至今
第三天走訪瑞安市,上午前往中國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館參觀,木活字印刷位於瑞安市平陽坑鎮東源村,展示館院門口的圍牆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植物,這是一座一千多平方米的木質建築的四合院,踏入院門,院廣場用大小不一的鵝卵石鋪就而成,青草從鵝卵石的縫隙間頑強地長出來,質感很好,就像一顆顆木活字鑲嵌在大地上。院門正對面的大廳高掛著“國粹菁華”的牌匾,牌匾下是活字印刷的鼻祖畢昇的蠟像;門的左側兩間廂房,一間是雕版印刷展示廳,另一間是活字印刷展示廳;右側兩間廂房,一間是木活字作坊,另一間是操作室。在木活字作坊裡,還存放了從民間收集了兩套印刷模具和許多線裝木活字印刷的家譜、書籍,充實展品內容。
木活字印刷自元朝初年王法懋始至當代王超輝(一九五五年出生)為止,已傳承了十四代,計八百多年的歷史,二○一○年,以瑞安木活字印刷術為載體的「中國活字印刷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瑞安東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源自北宋年間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傳承古法,字模用的是木頭,依靠一套口訣,口耳相傳,延續至今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已知唯一保留下來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藝。
東源木活字印刷術之所以能八百多年不間斷地傳承下來,是和民間的修譜之風密切相關。以孝為本的儒家思想,深深紮根在浙南民間,宗族每隔二十至三十年就要續譜一次,成為當地風俗。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當地的修家譜、續家譜之風依舊存在。正是這樣根深蒂固的民俗文化,使活字印刷術的傳承人和技藝得以保存至今。
中午由瑞安市台辦於鴻達酒店舉辦歡迎午宴,新任瑞安市台辦陳宗成主任熱情誠懇,特別為大家準備只有當地才有的名菜娃娃魚,魚肥鮮嫩,風味獨特,在瑞安能吃到娃娃魚,真是人間美味。席中陳偉中處長
說瑞安高樓和其他地區產的楊梅差別在於瑞安高樓的楊梅是圓形,不仔細分辨還真看不出來呢。席間邢團長與陳宗成主任談到陳理事長繼樞因身體尚在復原中,無法前來一嚐朝思暮想的『楊梅』,邢團長為完成陳理事長的心願,特別向陳宗成主任提出不情之請,麻煩陳主任為陳理事長準備一盒泡了酒的楊梅,帶回來給陳理事長一嚐家鄉味,陳宗成主任聽聞邢愛菊團長的一番心意,慨然應允,馬上吩咐餐廳買上好的楊梅,泡了兩大缸楊梅酒,於最後一天早上送到萬豪酒店,交由邢團長帶回給陳理事長享用,真的非常謝謝陳宗成主任如此的盛情厚意,我們心中都有說不盡的感謝,謝謝陳宗成主任,有你真好。
下午前往九珠潭風景區,九珠潭是寨寮溪風景區的一個重要景區,位於瑞安市平陽坑鎮杭山村,五六省道公路邊。景區澗水流經陡崖形成了諸多天然景觀,美不勝收。
參觀塘下懷鄉樓體育館
看陳嶴村居民治水致富
欣賞九珠潭美景後,繼續前往瑞安市塘下鎮,由塘下台聯會張維仁會長帶領參觀由戴乃良、邢愛菊伉儷捐資建造的鮑田中學懷鄉樓體育館,並於該校舉行簡單交流座談會。接著參
觀塘下鎮陳嶴村農房改造工程,陳嶴村位於瑞安市塘下鎮東北隅,東鄰龍灣,是個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的生態村莊。塘下鎮陳嶴村全村有二七一戶,一一九七人,外來人口二千餘人。過去十年,陳嶴村從一個空殼村發展成為集體資產超過人民幣六千萬元的富裕村,村民年平均收入從不足千元提高至人民幣二.五萬元。這一切的轉變都源自治水。“以前的陳嶴溪滿是泥、沙,枯水期時,溪床上全是亂石、雜草;一到汛期,溪水變成洪水,漫至一人高。”身旁這座溪邊公園,十年前是一片淤積的小溪灘,“過去做夢也沒想到,開啟陳嶴村致富大門的金鑰匙,居然會是這條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小溪。”
二○○二年,陳嶴村新一任村兩委在謀劃發展規劃時,突發奇想——「通過治水,靠水吃水」,積蓄大羅山腳下繞村而過的小溪,增加村集體收入。很快,陳嶴村著手對這條溪水進行整治,不僅解決了村裏用水緊張的問題,多餘的溪水有償提供給附近缺水的企業和村莊,每年可為村集體帶來人民幣一五○多萬元的收入。
在壯大村集體經濟後,陳嶴村加快了強村富民的步伐。通過土地整理,在山腳下整理出二十多畝土地,利用入租企業交納的押金,相繼建成一五六間標準廠房,每年為村集體增加收人民幣八十餘萬元。
更讓人嘖嘖稱讚的是,陳嶴村通過青山白化治理,整理出七十多畝山地。依山傍水的優美環境贏得了房地產開發商的青睞。利用拍賣收入人民幣三.五億元啟動農房集聚改造,陳嶴村每一戶村民都免費住上了一六○平方米以上的別墅式公寓。別墅式公寓是什麼樣?穿過古榕石橋,踏上柏油馬路,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小院可真美:別墅式的小院綠樹環繞,潺潺的天然流水穿過,一派江南園林美景。省兩會召開之際,村民對村集體建設又有了新憧憬。他們設想,一兩年後,村裏所有的企業全部撤出,陳嶴村從一個汽摩配、水暖器材為主要收入的工業村轉變成休閒宜居的生態村,實現從二產到三產的轉變。沿陳嶴溪將建起約一百畝的休閒娛樂健身場所,有大型水上樂園、網球場等娛樂設施。
塘下台聯會總動員
行動裝置服務鄉親尋親人
晚上由塘下台聯會設宴於上灶海鮮樓,邀請塘下鎮委書記張本鋒先生、塘下鎮委副書記邵曉萍女士、瑞安市台辦陳宗成主任參加,晚宴由塘下台聯會張維仁會長主持,邢團長表示回到瑞安就好像回到家一樣,溫馨快樂,並鼓勵團員常常回來家鄉走走看看,互相聯絡聯絡感情。席間張維
仁會長得知團員王鑄迪女士與蔡素萍女士此行希望尋找失聯親友黃體金先生和蔡芳梅先生之事後,積極的利用各種管道協尋,首先通過台聯會理事會成員利用微信朋友圈和瑞安論壇、塘下論壇各社交網站,再利用瑞安日報塘下版以台北市溫州同鄉會來訪刊登尋親啟事。黃體金兒子黃家興聽朋友說在瑞安論壇上有人找他父親,他還有點半信半疑,等看到瑞安日報塘下版後才打電話到塘下台聯會辦公室,經塘下台聯會辦公室張維仁會長與他見面並和王鑄迪醫師通電話後才得到證實。一周後也順利找到蔡芳梅、蔡慧敏並且聯絡上,王鑄迪女士和蔡素萍女士很開心這麼快就能找到親友,真的是可喜可賀,替他們高興。這次能這麼順利找到失聯親友,全是張維仁會長積極奔走的功勞,張會長為人熱心公益,這次更是成功為兩岸搭起一座友誼之橋,真的要向張會長說謝謝再謝謝!這可說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之一。
吃到麥餅憶起幼時
感謝台辦的精心安排
第四天參訪永嘉縣,上午參觀浙台農業合作示範基地「原野園林」,永嘉台辦謝承宇主任特別撥空陪同參觀。原野園林為集林業規劃設計、市政園林設計施工、花卉苗木生產銷售、農業綜合開發以及農林科技研發等於一體的科技型綜合企業,原野園林開啟現代農業綠色之路。續前往林坑古村參觀古村落,林坑位於浙江省
溫州市永嘉縣黃南鄉境內,已有七百多年建村歷史,它有楠溪江保存最完整的山地民居,林坑未經過度的開發,當地的旅遊並無幾絲商業味,民風淳樸,各得其樂,村莊的景緻保留得天然純淨而又清麗可人,安靜而不喧雜,實在是一處未經塵染的人間桃源。中午即在林坑古村內由村民開設的林韵山居餐廳用膳,感謝永嘉台辦楊國揚先生一路陪同解說,至為辛勞。
下午沿途欣賞楠溪江風光。楠溪江,美在原始古樸、野趣天然;楠溪江;美在純淨柔和、絕無污染,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永嘉台辦謝承宇主任特別安排在獅子岩景點前合影留念極富新意。晚宴由永嘉台辦安排設宴於綠峰生態農莊,由永嘉人大常委會王國強副主任主持,永嘉台辦謝承宇主任陪同話家常,王國強副主任博學多聞,對百家姓當中每一姓氏排在第幾個位置瞭若指掌,如數家珍,令在座團員欽佩不已。席中有一道菜叫麥餅,王鑄迪女士看到麥餅高興的說,小時候奶娘都會做麥餅給她吃,看到麥餅就想到奶娘,離開家鄉後再也沒吃到麥餅,今天在這裡能看到吃到麥餅,真是又驚又喜,想念家鄉的點點滴滴,眼角不禁泛淚,感謝永嘉台辦的精心安排,得以一償夙願,一解鄉愁。
蘇愛萍主任 讚三代同堂返鄉
溫州城建博物館 比台灣還進步
原本安排第五天赴樂清雁蕩山遊覽,由於已有團員身體不適,在考量大家身體狀況下,仇寶鈺主任科員建議將雁蕩山行程改為夜景欣賞,經上報蘇愛萍主任、張振宇副主任、張健副處長同意下,上午讓大夥在飯店休息,中午在萬豪酒店內由溫州市台辦蘇愛萍主任率各級領導陪同舉辦接待午宴,蘇主任所帶領的市府團隊陣容堅強,團隊合作無間,值得我們學習。席中蘇愛萍主任表示希望大家能把年輕人帶到溫州來看看,有機會進一步來溫州創業發展,蘇主任還特別介紹曹偉祖孫三代,稱讚曹偉鄉長是非常成功的典範。邢團長特別感謝溫州市府團隊蘇愛萍主任、張振宇副主任、張健副處長、陳偉中處長、仇寶鈺主任科員、葉廷芳秘書長、統戰部周立群先生等多位領導非常熱情的接待與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陪伴,辛勞備至,在此特別謝謝各級領導對我們的關愛。
下午由酒店出發至雁蕩山,晚上樂清台辦設宴於香噴噴大酒店,由樂清台辦主任陳頌民接待主持,晚飯後天色已暗,再前往靈峰景區看夜景。靈峰夜景,移步換形,變幻多姿,妙不可言。 遊靈峰一定要看夜景,這才是雁蕩山的精靈所在。白天看似普普通通的山峰,此時都披上神秘的盛裝,惟妙惟肖,如入仙境一般。在雁蕩山有句民謠:『牛眠靈峰靜,夫妻(情侶)月下戀,牧童偷偷看,婆婆羞轉臉』。這四句話是夜景的主要幾大景點的總概括,也是我們今晚夜景的一條線索。當夜幕降臨時,靈峰變得靜悄悄了,只有一對夫妻(情侶)在朗月下親熱相戀;一個調皮的小牧童卻在偷偷看這對戀人的談情說愛。這時在尋找孫子的老婆婆忽然撞見他們,不好意思地把頭轉了過去……。樂清台辦特別安排一位美麗的解說員為大家詳細解說民謠的完整故事,以及情侶峰、雄鷹斂翅、雙乳峰等觀看的角度及意象,聽著美麗的導覽員講述美麗動人的故事,再發揮一下想像力,還真令人陶醉呢!
第六、七天為為探親訪友日,大家忙著回家鄉與親人團聚。第八天也是最後一天,上午參觀位於鹿城區的溫州城建博物館,由於剛成立尚未對外開放,我們可說是先一步進來參觀,館裡有最現代化4D影片欣賞,想不到溫州比台灣還進步,令人大開眼界。中午由鹿城區台辦安排,設宴於溫州巷弄之家民俗會館, 溫州市台辦張振宇副主任及鹿城區台辦陳穎萍主任特別前來陪同敘舊,這家餐廳古色古香,極具特色。張振宇副主任還特地準備了一盒楊梅要送給陳理事長,謝謝張振宇副主任對陳理事長的關愛。用過午飯後趕赴溫州最知名景點—江心嶼,遊覽江心嶼一周後,隨即至龍灣新順發大酒店晚宴,龍灣新任台辦項振康主任前來陪同,這是離溫前的最後一餐,離情依依,諸多不捨,大夥相約下次再來。
邢團長因出發前感冒身體違和,偏勞王隆珍、何慧儀兩位副團長及何正渚總幹事,並特別商請飲酒海量的團員李家瑞先生及嚴瑞新先生相助敬酒,讓這次活動順利圓滿成功,留下許多甜蜜的回憶。
二度返鄉處處驚艷
盼我會青年早日回鄉感受
此次承蒙溫州市台辦籌辦極富意義的鄉親返鄉活動,讓身為第二代的我有機會回家鄉看看父親的故鄉,所到之處每每讓我驚奇讚嘆不已,家鄉不但有美麗的山水風景,好吃的溫州美食,更有著濃濃的人情味。溫暖的親情,更是讓我有如遊子回家,倍感溫馨。這是我第二次踏上溫州的土地,距離上次返鄉已相隔二十年,二十年前的景象至今記憶猶新。時隔二十年,溫州繁榮進步的速度令人驚訝。在此誠懇的希望家中長輩有機會一定要帶著後代子子孫孫回家鄉走走看看,讓後代子孫了解祖先過去的點點滴滴,更進一步帶領子子孫孫,把溫州精神傳承下去,並且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身為溫州人最深的盼望。
(原文刊登於溫州會刊172期)
醬油拌飯
醬油拌飯
撰文:王微芳
若要問我什麼飯最美味?我一定會不假思索、毫不猶豫地脫口而出:醬油拌飯。
醬油拌飯的味道迄今還留存在我的記憶裏,令我齒頰留香、難以忘懷。
顧名思義,醬油拌飯的做法極其簡單,就是將醬油、豬油拌入熱騰騰剛出爐的白米飯中,用調羹攪拌均勻後,一碗香氣四溢、令人垂涎欲滴的醬油拌飯就算大功告成咯!我們狼吞虎嚥,三下五除二就將碗吃個底朝天,還意猶未盡地又續上一碗,轉瞬間又將它們全然請進我們的小肚皮。看著那空空如也的陶瓷碗,聞著香味猶存的氣息,我不禁閉上眼睛,貪婪地伸出舌頭,美美地將碗底舔了又舔,媽媽見我一副極其陶醉的樣子,便會哭笑不得地催促我趕緊將碗浸入洗碗盆。
用來拌飯的豬油是自家平日裡熬制的。當時不像現在,可以每天大魚大肉地任意吃喝、盡情饕餮,一年也就只有在過年過節時,父母才願意破費地買些雞鴨魚肉過來讓孩子們大飽口福,充分享受平日裡飯桌上極其稀缺的山珍海味。父母買過來的豬肉大都有很多肥肉,父母便將這些肥肉用刀切下來,放在鐵鑊裡熬出豬油,裝到陶瓷大杯裏供平日裡炒菜用。拌飯的醬油是出身名門的“瑞星牌醬油”。“瑞星牌醬油”由位於溫州市區大南路龍泉巷的溫州釀造廠釀造,它雖然養在深閨,卻是名滿全城的“大家閨秀”,登門“求親”者絡繹不絕,大有擠破它家家門的架勢。在制做“瑞星牌醬油”的過程中,廠家可謂匠心獨運,他們精挑細選優質大豆,採用天然方法,經道道工序精益求精地釀造。製成後的醬油色澤鮮豔飽滿,體態清亮細膩,醬香濃郁,鮮味突出,咸度適中,是備受市民青睞的佐料,甚至也成為一些孩子貪嘴的零食。我有時候也會忍不住偷偷地將手指頭伸到裝醬油的瓶子中,蘸上一點,然後伸到嘴巴裡砸巴大半天呢!
就是這麼簡簡單單的一碗飯,卻總能令我們胃口大開、百吃不厭、回味悠遠。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平日裏的家常便飯比小時候過年過節時都還要豐盛,但我還是對那碗醬油拌飯無限回憶、無比留戀,經常找遍大街小巷去尋覓她的芳蹤。
苦心人,天不負!一次,我在一家飯館就餐時,無意間見到菜單裏赫然寫著“醬油拌飯”的芳名,我立馬毫不猶豫地點了一份。過了約摸15分鐘,一碗熱氣騰騰的“醬油拌飯”終於隆重登場,久未謀面的它甫一出現在我面前,就使出渾身解數,用它那裊裊升騰的白霧和濃郁撲鼻的香氣使勁地挑逗著我的味蕾,令我垂涎欲滴,禁不住抓起筷子鼓動腮幫大快朵頤。可是,我卻發現它已失去當年的淳樸,變得不再單純可愛,它除了拌入豬油、醬油外,另外又添加了諸如蝦皮、蔥花、香菜的佐料,令它失去原先出水芙蓉般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清高氣質。
一碗飯下肚,雖然色香味俱全,卻與我想像中的醬油拌飯大相徑庭。
醬油拌飯,你何時才願與我相見!讓我擁你入懷,美美地享受一番呢?
“兩岸融合家鄉行”活動 在溫州樂清舉辦
“兩岸融合家鄉行”活動 在溫州樂清舉辦
鄭海新
6月13日上午,“兩岸融合家鄉行”臺灣樂清鄉親返鄉考察團歡迎會暨“2017雁山論業”活動在溫州樂清市拉開帷幕,來自臺灣樂清同鄉聯誼會一行30多人參加活動。接下來考察團將準備用一周時間進社區和企業開展面對面交流合作,親自感受和瞭解溫州。
在歡迎會上,樂清市委副書記吳松海首先致辭,對考察團一行的來訪表示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樂清經濟社會發展情況。
“2017雁山論業”活動上,考察團團長支紹慈教授作《給予臺灣樂清的年輕人至家鄉企業研習機會與策略》主題演講,給大家介紹臺灣大學生赴大陸台商研習經驗,讓與會人員對樂清籍青年臺胞創業創新有了新的認識。兩岸青年及駐樂台商7名代表圍繞互聯網經濟、現代服務業和現代企業管理三大專題分別上臺作專題發言。樂清有關部門介紹臺灣青年在樂清創業創新的優惠政策和專案推介。
會上,樂清新生代企業家聯誼會、樂清市台聯會兩岸創業創新聯誼會分別與臺灣樂清同鄉聯誼會青年組織簽訂《兩岸青年創業創新聯誼交流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