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京亭與大荊考略

三京亭與大荊考略

謝覺曉

南朝宋劉輯之《永嘉郡記》記載了樂城縣(即樂成縣,今樂清市)有「漈湖溪」,產大鯰魚;又有「三原亭」,距離郡城有一百二十里,附近有一個「三原灣」,曾發現一條巨大的鯰魚;又有「三京亭」,是「祖送行人之所」。清孫詒讓在校集《永嘉郡記》時考訂:「京」 「原」古代通用,「三原亭」即「三京亭」;漈湖溪就在三原(京)灣邊上。但孫詒讓據南宋薛季宣《雁蕩山賦》自注,以為溪、灣乃是雁蕩山照膽潭,則似有未確。筆者在孫氏考訂基礎上,略作推測,認為漈湖溪及三京亭應在今樂清市大荊鎮境內;「三京」之名或者與」大荊」有關係。分述如下。

一、述「亭」

「亭」在秦漢時期是一種治安機構,類似於現代的公安派出所,多設立於邊境要塞、都市、鄉里及通衢大道,一些「亭」兼有邊防、郵遞或招待所的功能。魏晉之後,「亭」的治安功能退化,其建築或荒廢,或改作他用。

雁蕩山照膽潭所在的靈峰景區,南朝時期既罕有人煙,也不是官道所經,此前沒有設立「亭」的可能,當時也不大可能成為送行處所。因此我認為:三京亭及其溪、灣應當不在雁蕩山;按里程計,極有可能位於今大荊鎮內。

二、述溪

從地名及歷史上的海岸線位置推測,漈湖極有可能就是大荊鎮的蔗湖,那麼漈湖溪就相當於蒲溪,三京灣(三原灣)就是古樂清灣的一部分。鯰魚中有幾個品種有洄遊於溪、海的習性,亦是旁證。

三、述「原」

「京」 「原」古代通用,都是指山上平地。《爾雅·釋丘》:「丘絕高曰京。」《禮記·檀弓》「九京」方氏(愨)注:「指其塚之高曰京,指其地之廣曰原。」作為治安公署與送行處所的「亭」,並非今人曲解的孤零零的涼亭,而是由一組建築構成,周邊地貌也不容過於逼窄,而且要位於通道之側。再者,古代送行多在近郊,既近於市鎮,又處於遠行征程的某個站點,如此方有送行之氛圍。綜合推測,三京亭所在的山原似有可能為今之干嶺或五峰山一帶。

四、述「京」

大荊作為地名的來歷,之前有一種傳說,大致是說境內有山,山上有高大的荊樹,故名。此說頗有附會之疑。個人推測,「荊」字或即」京」之同音轉詞。今大荊鎮內還有一個叫「小荊」的地名,至遲到明朝還是與「大荊」並列的村裏名稱。亭以「三京」為名,有兩種可能:一是除「大荊(京)」 「小荊(京)」外,轄區內還有一個叫某「京」的地名,合稱「三京」;二是亭所在村就叫「三京」。後代因為「大荊(京)」位置居中,且其名含有「大」字,遂用以命名整個市鎮。

五、述驛

大荊鎮在元代設有「大荊驛」,明初改名「嶺店驛」,均為郵遞機構。驛所在位置為今大荊鎮區,但從「嶺店」的字面來分析,似乎起初也是在山嶺之上,其前身或者就是三京亭。

六、附述

三京亭及相關情況已經交代完畢,這裏再附帶交代一點延伸材料。許宗斌先生曾根據王十朋詩文總結出:古代樂清縣往來杭州方向的主要交通路線多經由青田、麗水,而非取道台州。筆者發現謝靈運從上虞往來溫州的路線也是如此,可見南宋之前樂清通往台州的交通線頗為落後或者隱患甚大(甚至到了明代成化年間,分黃岩縣南部設太平縣時,該地尚號稱偏僻難治)。那麼,大荊地區人民在南朝時期如需遠行,恐怕也是從今干嶺或五峰山向西南而去的。由此可見,三京亭設在大荊市鎮南郊,正與交通線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