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法‧紀年            

曆法‧紀年~二月廿八天奇妙的來由

張永壩

 

曆法,是一種計算時間的系統,就是一種推算年、月、日的時間長度和它們之間的關係,制定時間的序列的方法。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都有不同的曆法。雖然古今中外的曆法很多,但大體可分為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三大類。

人類最早發明的曆法是陰曆。遠古人類不懂曆法,是按太陽的升落來安排生產和生活,一「日」就成了天然的時間單位。後來,發現天上的月亮有圓有缺,經過長期的觀察,知道兩次月圓之間是廿九天,於是形成了「月」的時間單位。再經過長期的觀察和體驗,看到周而復始的氣候變化,便形成了更大的時間單位「年」。陰曆,是按月亮的月相週期來安排的曆法,就是以月球繞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曆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曆月,單月三十天,雙月廿八天,平年三百五十四天,閏年在十二月加一天,每年實際上相差十一天左右。

最早的曆法是陰曆

因月亮古稱「太陰」,所以這種曆法叫「太陰曆」,簡稱「陰曆」,亦稱「月亮曆」。陰曆,是蘇美爾人發明的。西元前三千年,生活在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根據自然變換的規律,制定了太陰曆,據說是世界上最早的曆法。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等古老的國家,最初都是使用陰曆。現伊斯蘭教曆(回曆),就是陰曆。

陽曆,全稱「太陽曆」,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週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曆法。陽曆平年三百六十五天,閏年三六六天,在二月加一天。每四年一閏,每滿百年閏一次,到第四百年再閏。西曆的歷年平均長度與回歸年差二十六秒。現在世界上通用的西曆,就是一種陽曆。

陰曆蘇美爾人發明的

陽曆,又稱西曆,是古埃及人始創,古羅馬人確立。西元前二千年左右,定居在尼羅河兩岸的埃及人,經過漫長歲月的觀察,發現每當天狼星第一次在東方升起時,尼羅河就開始氾濫。接著,他們又發現兩次天狼星初現之間相隔都是三百六十五天,於是就定為「一年」,每年分十二個月,每月三十天,餘下的五天作為年終的節日。這就是最早的陽曆。

陽曆埃及人創羅馬人確立

陽曆曾經過兩次重大的改革。古羅馬人開始使用陰曆,過了將近二百年,日曆出現了混亂,明明是赤日炎炎的酷夏,日曆上卻是冬天。日曆上的夏天,實際上是白雪皚皚的寒冬。西元前五○九年,羅馬政府規定每隔四年加二個閏月,這樣仍然很混亂。西元前五九年,儒略·凱撒大帝下令修改曆法,聘請埃及天文學家以埃及太陽曆為基礎加以改進,規定每隔三年設置一個閏年,在二月加一天。新曆就叫「儒略曆」或「凱撒曆」,於西元前四十六年頒佈施行。經過了一千五百多年後,儒略曆又不精確了。因為地球繞太陽一圈是三六五天五小時四八分四六秒,四年加一天,還多出四分五十六秒,四百年中要多出三天。到一五八二年,春分從三月二十一日變成了十一日。當時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世採納了天文學家利里奧的方案修改了曆法,規定除了四的倍數的年份都是閏年外,逢百之年能被四百除盡的也是閏年,這樣在四千年裡只差二小時左右了。修改後的曆法叫「格里曆」,一直沿用至今。

帝力造成超小的二月

陽曆在修改後,出現了只有二十八天的奇特二月。原來凱撒大帝修改曆法時,硬性規定他出生的七月為大月,多出的一天只得從二月裡減去。因為古時二月是一個不吉利的月份,死囚常在二月裡處決。後來凱撒大帝的侄子奧古斯都大帝步叔叔的後塵,也把自己出生的八月改成大月,又從二月裡減去一天,這樣平年二月份只有二十八天了。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陽曆傳播到世界各地。

農民曆是混合型的陰陽曆

陰陽曆,是陰曆和陽曆的混合曆,又稱陰陽合曆,是調和太陽、地球、月亮的運轉週期的曆法,曆月為朔望月,一年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年,閏年加一個閏月。我國古代各種曆法和如今使用的農曆,都是陰陽曆。

中華民族 世上曆法最多最準

我國是世界上曆法最多最精確的國家,早在西元前二千多年就有了曆法。我國古時曆法多達一百餘種,都是陰陽曆。相傳黃帝始創曆法,稱黃帝曆。帝堯時,曾組織編制曆法,《書經·堯典》有「曆象日月星辰」記載。先秦時,已有殷曆、夏曆、魯曆、周曆等。春秋時的「四分曆」,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曆法。秦始皇頒佈了我國第一部最完整的顓頊曆,算出了一年為三六五.二五天,與實際僅相差十一分鐘,比儒略曆領先了三百年。顓頊曆還計算出日食和月食的週期,測定了二十四節氣,制定了「十九年七閏法」,比西方早了一百六十多年。

中國古時制曆改曆數百次

我國古時制曆和改曆多達數百

次,其中三次尤其重大。一是制定太初曆。漢武帝太初元年(前一○四),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等人根據實測的天象修訂顓頊曆,規定閏月只能放在只有一個節氣的月份後面,稱為「太初曆」,這是中國具有完整資料的第一部傳世曆法。二是制定太明曆。宋大明六年(四六二),祖沖之制定,測出了一年是三六五.二四二八天,與實際僅相差五十秒。還把「十九年七閏法」改為每三百九十一年設一百四十四個閏月,提高了曆法的精度。三是制定授時曆。元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郭守敬等人利用自製的天文儀器,經過長期的天象觀察後編制。這是一部世界上最優秀的古曆,—年長度僅與實際相差二六秒鐘,比西方早三百六十年。

我國一些兄弟民族也制有曆法,如先秦時已有的傣曆,隋朝制定的藏曆,還有回曆等。此外,還有天文年曆、航空天文曆、航海天文曆等專門曆法。

紀年 給年代起名的方法

紀年,是人們給年代起名的方法,又稱紀年法。西周共和元年(前八四一年),我國就有了確切的紀年。我國古代和近代的紀年法,主要有以下七種:

黃帝紀年

一是黃帝紀年,又名華夏紀年,是根據黃帝曆和天干地支以及帝王世系表推算的華夏人文始祖黃帝即位以及創制曆法的時間的紀年方式。華曆元年即西元前二六九七年。

王公紀年

二是王公紀年,又稱王公即位年次紀年法、王公即位紀年法,就是以王公在位年數來紀年。如《左傳·骰之戰》:「(魯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為趙將。」

歲星紀年

三是歲星紀年。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故木星被稱為歲星,春秋戰國之交盛行。當時諸侯割據,各國都用本國年號紀年。採用歲星紀年,可以避免混亂和便於交往。東漢改用《四分曆》時,度止了歲星紀年法。

帝王紀年

四是帝王紀年,又稱帝王年號紀年法、年號紀年法,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年號來紀年,漢武帝始用。西元前一一一年,漢武帝劉驁即位三十年夏天封禪泰山後,下詔將第二年定為「元封元年」。此前的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五個年號,都是後來才追加的。此後,每個皇帝即位都要改元,並以年號紀年。如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唐太宗貞觀二年(六二三)、宋仁宗天聖三年(一○二五)、元世祖至元四年(一二六七)、明太祖洪武五年(一三七二)、清聖祖康熙六年(一六六七)等。元代以前,一個皇帝有多個年號。明清兩朝皇帝基本用一個年號,即一世一元。

干支紀年

五是干支紀年。甲、乙、丙、丁、戊、己、庚、申、壬、癸等十個天干和子、醜、寅、卯、辰、已、午、未、辛、酉、戌、亥等十二個地支分別組合而成,每六十年為一個週期。西漢末開始使用。《五人墓碑記》:「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明熹宗天啟七年,即一六二七年;《〈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慘,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辛亥,指清宣統三年,即一九一一年。近世,還常用干支紀年來表示重大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合約、辛亥革命等。

年號干支兼用紀年

六是年號干支兼用法。紀年時,皇帝年號置前,干支列後。《揚州慢》:「淳熙丙申。」「淳熙」為南宋孝宗趙昚年號,「丙申」是干支紀年,即南宋淳熙三年(丙申、一一七六);《核舟記》:「天啟壬戌秋日。」「天啟」是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壬戌」是干支紀年,即明熹宗天啟二年(壬戌、一六二二);《梅花嶺記》:「順治二年乙酉四月。」「順治」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年號,「乙酉」是干支紀年,即清順治二年(乙酉、一六四五)。

民國紀年

七是民國紀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頒行民國紀年,以西元一九一二年為元年,表記時稱「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如二○一六年,即民國一○五年。中華民國成立前的紀年,可用「民前」。同時採用西元紀年,紀年可用西元,也可冠以大寫「R.O.C」。依照民國紀年制定的曆法,稱國民曆、國曆。

西元紀年

西元紀年,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西元紀年,簡稱西元。又稱西元紀年,簡稱西元,是基督教紀年法,以傳說中耶穌的出生之年為西曆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西元常以A.D.表示(拉丁文Anno Domini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西元前則以B.C.表示(英文Before Christ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西元紀年,原稱基督紀年,是羅馬天主教修道院院長狄奧尼修斯·埃克西久斯提出,以基督於五三二年誕生為紀元。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西元紀年。

各國還有各自的紀年法

世界各國的紀年法很多。此外,還有天文紀年、歷史紀年、巴比倫紀年、希臘紀年、羅馬紀年、馬亞紀年、訶利紀年、塞種紀年、伽車般車紀年、伊斯蘭教紀年、佛教紀年、猶太教紀年、日本紀年等。

刊登於溫州會刊180期
güngören escort
maltepe escort
erzincan escort
bayburt escort
ısparta esc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