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岩飛渡
靈岩飛渡
□ 張永壩
靈岩飛渡,是中外罕見的民間技藝。它原是山民在懸崖削壁采藥的一種謀生手段,後演變成一項“高空表演藝術”,成為雁蕩山一道獨特的風景,因此被列入第三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原浙江省委對臺工作組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戴盟作《靈岩觀飛渡》詩贊道:“削壁高千仞,雙峰一線牽。降空猶落葉,橫渡似飛猿。鳥與雲俱逝,心隨人共懸。靈岩增一景,神技可遊天。”
絕技精彩紛呈表演極具觀賞性
雁蕩山古刹靈岩寺前,左有展旗峰,高260米;右有天柱峰,高266米,相距260米。兩峰拔地而起,直聳雲天,相互對峙,競相爭雄,氣勢巍峨,形成了宏偉的南天門。雁蕩山飛渡就在靈岩寺前兩峰之間的南天門表演。
靈岩飛渡分懸崖滑索(直渡)與淩空飛渡(橫渡)兩種。
在尖厲的哨子聲消失後,懸崖滑索開始表演了。只見一位身穿紅衣的男子,緣著從天柱峰頂垂下的一根繩索,沿著懸崖峭壁飛躍而下。他有節奏地擺動著雙腳,時而身貼絕壁,雙手模仿采藥的動作,好像在表演優美的懸空採茶舞;時而雙腳一蹬,縱身彈向空中,猶如紫燕穿雲,鷹擊長空;時而橫向在陡壁上行走自如,技勝猿猴;時而雙手離繩,直身急速墜下,勝似潛龍入海,驚險異常。表演者一邊飛墜而下,一邊還表演“足蹬天柱”“掌托天門”“倒掛蝙蝠”“仙子下凡”等優美動作。大約過了七八分鐘,在觀眾的一片歡呼聲中,表演者平安到達地面。這種模仿採摘石斛行為的表演,是靈岩飛渡表演的序幕。
接著,哨子聲又響起,淩空飛渡的精彩表演開始了。表演者站在天柱峰頂,沿著兩峰之間的兩條繩索,抖開雙腿,一個“雄鷹展翅”的優美矯健的動作,一下子躍出了幾米遠,把整個身子懸在高空中。接著,像玩單杠一樣連翻了八個筋斗。遊客紛紛仰首,手搭涼篷,極目遠望。這時,繩索細如遊絲,表演者好像只有一只螞蟻那麼大。在細小的繩索上,表演者如履平地,往來自如,體態輕盈,動作靈巧,或走或爬或跳,或立或坐或臥,時快時慢時停,有時還要翻幾個筋斗,表演一些驚險的雜技或滑稽的動作,令人膽顫心驚,歎為觀止。
你看,表演者一個“鷂子翻身”,穩穩端坐在繩子上,緩緩向前滑去,左右手交替在空中揮舞著,時而像“跨馬揚鞭”,時而像“手彈琵琶”。緊接著,表演者兩腳緊扣著繩子站著,忽然頭頂朝下倒栽下來,懸空倒掛,驚出觀眾一身冷汗。快到繩索中間時,表演者一揮手,一縷白煙飄起,接著傳來一陣“劈裏啪啦”的鞭炮聲,名曰“禮炮迎賓”,歡迎旅客來遊雁蕩。鞭炮的彩色紙屑和表演者散出的紙花、綠葉,在空中紛紛揚揚,慢慢地向穀底飄落,活似一幅“天女散花”的風俗畫。
表演者在高空時,還要表演鳳凰展翅、雄鷹起飛、猴子撈月、仙子臨風、手揮琵琶、高空飛輪等高難度動作,顯得剛柔相濟,令人擊掌感歎不已。快到展旗峰頂時,表演者坐在繩索上稍作休息,猶如“猿猴望月”。接著,一個“紫燕穿雲”的漂亮動作,揚著小旗,滑稽而快速地飛上展旗峰頂,在熱烈的掌聲中結束了緣繩渡澗的驚險表演。
飛渡溯源探秘采藥人生存絕技
靈岩飛渡,當地村民稱為“滑繩”,是由山民采草藥衍生而來,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雁蕩山民自古靠山吃山,有的墾地種莊稼種茶樹,有的打柴割草,挑到白溪街出賣,有的采挖中草藥為生。風景優美的雁蕩山上,早年盛產靈芝、龍麟草、何首烏、石龍珠等眾多中草藥。尤其清涼解毒的野生石斛,俗稱“吊蘭”,是一味名貴的中藥材,被人們稱之為“仙草”。但是,一般山崖上的石斛,早被人採摘了。只有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石斛,數量多,品質又好,一般采藥人難以攀登採摘。在那艱苦的年代,迫於生存,有些大膽的青年采藥人,冒著生命危險,身系繩索,從懸崖上緣索而下,淩空在絕壁上尋採石斛。在漫長的歲月中,采藥人慢慢練就了一身飛簷走壁的絕技,而且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
關於靈岩飛渡還流傳著一段“采藥治母病”的報恩故事呢。過去,當地有一位婦女得了一種怪病,遍訪良醫均未治癒。民間郎中說,只有生長在天柱峰峭壁上的“仙草”,根不入土,受天地靈氣,吸日月精華,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孝順的兒子為了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背著繩索爬上天柱峰頂,身系繩索,冒著生命危險從峰頂垂下,在懸崖削壁上采到了仙草,終於治好了母親的病。這位孝子就成了“靈岩飛渡第一人”。
1916年,樂清大荊人蔣叔南,看到來雁蕩山的遊客越來越多,就突發奇想,啟用當地采藥人進行飛渡表演,這樣既能讓遊客們欣賞到別處沒有的驚險刺激的演出,采藥人也能獲得更加穩定和豐厚的收入。於是,世界上最高的“空中舞臺”問世了。以後,“空中飛渡”表演受到歡迎,成為雁蕩山一個獨特的旅遊景觀而被傳承下來。遊客們遊雁蕩時,大多都會點名欣賞“空中飛渡”表演。
靈岩飛渡,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聞名遐邇。《旅行雜誌》1937年曾介紹了七十多歲的“飛人”任翼在天柱峰作垂直飛渡表演的情景:“老人忽兩手執繩,一縱躍,身懸虛空,疾行飛馳,緣索而進;忽兩手垂下,見其雙足駐索而上,盤絞而進,誠絕技也。計二分鐘之時間,而越百餘丈絕壁。旋下,神色自若。”1937年5月,現代著名作家蕭乾遊雁蕩後,作有12000餘字的《雁蕩行》。他在第二部分“永遠滾流著”中,描寫了靈岩寺及附近諸峰、小龍湫後,用2000多字記述了師徒三代採石斛的“縋繩”和“飛渡”表演。當時“縋繩”也是從天柱峰頂沿削壁而下。天柱與展旗兩峰之間的“飛渡”,表演了滑行、安臥、踹蹬、憩坐、吸煙、唱歌、散紙片、翻跟鬥、放爆竹、打鞭炮等,與現在的表演節目差不多。建國前,表演一次,價格是大洋20元至100元。
飛渡名列“三絕” 與飛瀑夜景齊名
新中國成立後,星岩飛渡絕技得到了繼承與發展。雖然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因偶然發生繩斷墜人事故後曾一度暫停,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靈岩飛渡表演東山再起。下靈岩村以股份制形式重組了飛渡隊,採取了更加嚴密的安全措施,更新了設施。用鋼絲索代替了苧麻繩,表演者的身體通過坐樽綁在直徑25毫米粗的鋼絲索上面,非常保險。據年長的飛渡表演者介紹,飛渡表演最懼怕的是颳風下雨和打雷閃電。直渡最怕風雨,當表演時風雨驟至,從山頂岩壁沖刷下來的雨水,劈頭蓋臉地澆得人睜不開眼。大風使兩根繩子擰在一起,還不停地打轉,轉得人腦袋發暈,處於危險境地。橫渡比直渡安全,雖然不用擔心颳風下雨,但是很怕雷電。有一次,表演者剛剛表演完畢下了鋼索,一個響雷就擊中鋼索,暫態閃光迸發,煙火直冒,令人膽顫心驚。
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飛渡隊裏的老表演者言傳身教,帶出了不少徒弟,使飛渡絕技得到繼續與發揚。他們先在150米高的西庵崗兩個山峰上牽繩,刻苦地進行訓練,逐漸培養出不少飛渡高手。目前,雁蕩山飛渡表演隊共有八人,隊長是萬成根,已有二十多年的表演史了。最年輕的是二十多歲的穀常平和穀常益兄弟倆。他們的父親穀明柱生前是老飛渡隊員,從事橫渡二十多年,將橫渡表演的技藝傳給了穀常益。穀常平原在賓館工作,2005年拜萬成根學習直渡技藝。他在師傅指導下,開始是從五六米高處練習滑繩,一年以後,逐漸掌握了從天柱峰直渡的要領。2008年初,穀常平從天柱峰滑下來時,稍一疏忽,一腳踩空,身體霎時失去了平衡,向崖壁撞去。就在緊急關頭,他下意識地用手擋了一下。手腕骨折了,次日腫得像饅頭,治療了一個月才痊癒。現在兄弟倆已成了飛渡隊新一輩的領軍人物。
2007年開始,靈岩飛渡更趨觀賞性和參與性。表演前,播放雁蕩山世界地質公園主題曲《雁蕩謠》和著名的樂清民歌《對鳥》,以優美的歌曲烘托驚險的氣氛;表演期間,配以導遊解說和音響,使表演從無聲變成有聲,顯得更為惟妙惟肖。另外,增加“天男散花”“淩空繡球”等與遊客互動的節目,搶到繡球的遊客可獲得一份獎品,提高了遊客的參與性,增強了遊玩興趣。
靈岩飛渡與龍湫飛瀑、靈峰夜景齊名,並譽為“雁蕩三絕”,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節假日每天達一二萬人次。一位外國遊客觀看飛渡後感歎:“這是世界上最高的空中舞臺!”
靈岩飛渡隊除了在自己家鄉表演外,還曾到各地巡迴演出,河南焦作雲臺山、湖南張家界、江西龍虎山等風景區,都留下了他們勇敢的身影。
表演頗具挑戰安全措施很重要
高空飛渡,是一項極具技術性、危險性的表演專案,安全措施稍有疏忽,就會釀成繩斷人墜,粉身碎骨的悲劇。1958年7月,筆者正在雁蕩中學讀初中二年級,那時有一個省三級幹部會議在溫州召開。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集體到雁蕩山遊覽,要求當地山民表演“飛渡”給他們看。當時,下靈岩村村長侯興勉是一位飛渡表演者,願意義務為領導們表演。當他在高空表演翻筋斗時,突然麻繩斷了,侯興勉從高空摔下,雖被樹枝擋了一下,落地時還是血肉模糊,極為慘烈。他時年只有三十多歲。所以,曾經一度出現廢除飛渡表演的觀點。
筆者認為,靈岩飛渡是一項影響廣泛的獨特高空雜技表演,不能輕言廢棄。可以肯定的是,節目的安全係數要提高。表演者要從小經過雜技學校的專門培訓,能熟練掌握空中雜技的基本功。對節目要不斷創新、改進和完善。可以請雜技專家精心設計一套既優美又保險的高空繩索特技動作,設計一些精美的道具,提高表演的科技含金量和表演水準,使表演更具有雜技藝術性。為了安全,必須要採取切實可行的安全措施,如可系上特殊的保險帶或特製的降落傘,以確保表演者的人身安全。另外,組織管理部門要給遊客們提供專門的望遠鏡,讓旅客能清晰地欣賞表演。總而言之,要讓這項傳統的高空飛渡表演成為雁蕩山特色旅遊的一個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