蝤蛑軼事

蝤蛑軼事

 

 

□ 張永壩

 

 

 

昨晚,小兒子冒雨送來兩只三門蝤蛑,說是朋友送給的,一箱十二只要賣300餘元。秋風起,螃蟹肥。到了食蟹時節,河蟹、江蟹和蝤蛑身價培增了。

蝤蛑,是富有溫州特色的風味菜,上世紀六七年代,與跳魚、甲魚、湖鰻並稱“溫州四大名菜”,民間戲稱“橫行霸道”“上竄下跳”“龜頭龜腦”“滑裏滑塌”。於是,勾起了有關蝤蛑的件件軼事。

那是30多年前的往事,報社責編到辦公室來約稿,說話投機,不覺午後,食堂關門,就到小飯攤用膳。點了一道“酒扒軟殼蝤蛑”,雖然這是沙殼蝤蛑,因是野生的,味道還是好極了。於是想起嚴複《瘉壄堂詩集·人才》詩:“人才鸚鵡能言日,世事蝤蛑換殼時。如此風潮行未得,老夫掩淚看殘棋。”

蝤蛑幼時每隔兩周,時值大水潮時蛻一次殼,這樣才會不斷地長大。成蟹後,一年也不會蛻一次殼。蝤蛑蛻殼後很嬌嫩,容易受到天敵傷害,故要鑽洞蛻殼靜養幾天,待外殼硬後,方才出洞覓食。故而洞蛑特別壯,常常是雙個殼。龍灣區濱海居民,利用蝤蛑鑽洞蛻殼的習性,發明了“弶”蝤蛑法。他們在海堤邊的硬泥塗上,製造一排排假洞,專門引誘將要脫殼的蝤蛑前來居住。每當退潮後,就用一根頭部帶鐵鉤的長竹條,伸進假洞裏探究,發現洞內有蝤蛑時,把竹條抽出來,放在塗面上量一下距離,然後用長條形板耜挖泥打洞,取出洞中的蝤蛑。此外,還把一只只空的酒罈,橫臥在泥塗上,代替假洞,也能引誘蝤蛑入罈。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曾在市東郊永強中學工作八年,兩次到海塗,一次捉小蟹七斤半,另一次捉蝤蛑七八十只。徒手在沙板塗上覓洞捉蝤蛑,別有風趣。

捕捉蝤蛑的方法很多,還有捕、捉、摸、釣等。樂清雁蕩鎮西門島嶴裏人,是用腳在硬泥塗上抝蝤蛑。他們慢慢地在塗面上遛達,眼晴骨溜溜地東張西望,看到一只蝤蛑洞時,就把一只腳伸進洞裏,儘量地用力向前抝。再拔出腳來,前進半米左右,又垂直踩下,循洞繼續向前抝。這樣,像西北地區打坎兒井似的,一直抝到腳踩到蝤蛑時為止。然後,用雙手取泥,把洞挖大,最後伸手進洞,輕易地取出洞中的蝤蛑。抝蝤蛑是重體力活,抝吃力了,就在軟泥塗面上尋找蝤蛑。落潮時,蝤蛑會爬到塗面上,尋找食物,發現有人走動或有危險時,如果附近沒有洞穴,就隨時隨地把身體埋進泥裏,只露出一對火柴梗似的小眼睛,不內行的人走到旁邊,也難以發現它。嶴裏人遠遠就會發現,一邊走一邊從腰際抽出幾根稻草,繞成一條草繩,然後輕易地捉起蝤蛑,把它縛個結實,放進蟹簍裏。這些塗面上的散兵游勇,都是不大壯的。

生活在海水裏的蝤蛑,可以用漁網、竹簾等工具捕捉。筆者小時候常在浦水裏徒手摸蝤蛑。混水中什麼也看不見,全憑感覺。當手摸到蝤蛑時,必須果斷快速地順勢將它按入淤泥中,方可捉住。如果稍為猶豫一下,蝤蛑就會用大螯鉗住你的手。人怕痛,手一抖,蝤蛑就在你手上留下兩只螯足後,飛快地逃之夭夭。

故鄉村小的一位教師發明了鉤蝤蛑。五十餘年前,原籍臺州的陳老師,與愛人孩子住在村裏。他從硬釣釣田蟹受到啟示,首創用長竹竿釣蝤蛑法。取兩根長竹竿,一根作釣竿,竿頭系上泥湫、跳魚等作釣餌。另一根竹竿頭部有網兜,用來撩蝤蛑。兩根竹竿離頭部一米多的地方,分別系有一根彩繩,作為標識。右手持釣竿,在潮水漲到的深水溪潭裏垂釣,不停地抖動,當感到蝤蛑食餌時,慢慢地提竹竿引其上水面,然後左手用長竿網兜快速地從下麵兜住蝤蛑撩起。

每到霜降時節,正是蝤蛑談情說愛、交配繁殖的時候。如果運氣好的話,會在海塗低潮區,發現一個圓溜溜的大水窟,如大浴盆那麼大,裏面有一對緊緊相抱、長臍插進圓臍裏的大蝤蛑。這對正在交配的蝤蛑,稱為“對蛑”,民間認為吃了對蛑十分滋補身子。但是,這種垂手可得的運氣實在不多,筆者總共只遇到二三次。

蝤蛑,有兩只碩大無比的大螯,是覓食禦敵的武器,一遇危險,就會高高地舉起,十分厲害,非常嚇人。因為蝤蛑難以捉拿,一般出售的蝤蛑都用繩子縛住雙螯。小販就用大股麻繩或編織繩縛蝤蛑,有的還要在繩中夾入大量的泥沙,一斤蝤蛑有半斤多泥繩。早年,龍灣區靈昆蝤蛑,雖然不用繩縛,但渾身粘滿了泥已,動彈不得,這個辦法真叫絕。這種蝤蛑身上的泥,粘得很牢,很難洗除。它不是自然沾上的,是人為地精心加工而成。在蝤蛑身上噴一些水,就撒一層碾細了的乾燥泥粉;再噴一次水,再撒上泥粉;背部噴水撒了泥粉後,翻過來腹部也要噴水撒泥粉,直到蝤蛑不會行動為止。大概泡制和洗除都太麻煩了,市場上早已不見這種粘泥的蝤蛑了。今年經過治理,市場上也不准出售粗繩捆挷的蝤蛑了。

蝤蛑,有兩種傳統捉法,一學就會。小蝤蛑先用大姆指從蟹的尾部方向按住背殼,分開食指與其他手指,同時從蟹尾伸入蟹腹下,便可輕易地捉住提起來。捉大蝤蛑要將大姆指與食指分開,成八字形,從蟹尾分別插入蝤蛑的扁平似槳的步足間隙,捏緊後,便可提起來。

蝤蛑,自古是著名的海鮮。宋方嶽《浣溪沙·趙閣學餉蝤蛑酒春螺》詞:“半殼含潮帶靨香。雙螯嚼雪迸臍黃。蘆花洲渚夜來霜。短棹秋江清到底,長頭春甕醉為鄉。風流不枉與詩嘗。”清郭鐘嶽《東甌百詠·蝤蛑》:“蝤蛑多肉真堪煮,田嬉纖螯未可持。勸學豈徒攻爾雅,莫教誤食當蟛蜞。”方鼎銳《溫州竹枝詞·蝤蛑》:“博物宜從爾雅舉,蟛蜞誤食也須防。江湖稻蟹雙蟼健,豔說蝤蛑滿殼黃。”

蝤蛑,烹調方法很多,風味各殊,可幹蒸,可紅燒,可生煎,可清燉。利用蝤蛑作主料製成的著名甌菜有:雙味蝤蜂、酒扒蝤蛑、芙蓉蝤蛑、生炒蝤蛑、幹蒸蝤蛑、排骨蝤蛑等。溫州已故的特一級廚師金次凡,在一次全國烹飪大賽中,曾以“雙味蝤蛑”等四只特色甌菜,榮登全國優秀廚師榜首。